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674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4%的人感觉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低。其中,半数人(53.8%)觉得互信度非常低。影响人们互信的关键因素,70.7%的人首选“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度&rdquo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674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4%的人感觉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低。其中,半数人(53.8%)觉得互信度非常低。影响人们互信的关键因素,70.7%的人首选“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度”;63.9%的人认为是“对不诚信者的惩罚力度”;53.8%的人选择“诚信教育完善度”;53.5%的人觉得关键因素是“法律环境”;32.8%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另有19.0%的人选择“经济发展水平”。
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诚信的塑立,至少离不开这样两个前提:一是诚信体系本身的公允和科学性,二是诚信体系生发出应有的制度威慑力。对于前者,当前国内一些诚信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太多的单方性,比如银行的诚信记录;对于后者,诚信能否产生应有的制度威慑作用,首先必取决于资源丰富的一端,即诚信体系对权力阶层能否予以有效约束。
提起诚信问题,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归咎于传统文化,而站在日常生活层面看,诚信也似乎只是个人品德修养。但是,如果上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更高层面看,法律则理当扮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诚信脊梁的角色。这也因为,即便是“民间”,诚信往往也能牵涉许多利益问题。一般诚信问题,彼此可以以道德方式化解,而上升至利益问题,如果法律不能捍卫公正底线,不诚信便不可能得到应有惩戒,讲诚信又何异于吃亏上当。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对道德过分推崇依赖,往往导致,执法者道德修养好,社会诚信度便高,反之亦然。正基于此,一些“个性官员”的率性而为,非但未能引起警醒,反倒不乏赞誉,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处处讲政策、讲法律,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本来应承载官民公平博弈平台的法律,面对“民告官”时“一把手”出庭率低的现实,往往备显无奈。出庭尚且如此,法庭判决的执行率又怎敢奢望?司法中,被戏谑为“主客场制”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亦屡见不鲜。
倘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灰色哲学便大行其道,本应扮演社会关系调解角色的制度机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调整功能。如此以来,必然助长社会“相信法律不如相信权力”的蔓延。权力能否捍卫社会公正底线的前提是,权力支配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确实,面对现实的多重诱惑,公正无私的权力支配者确实体现出了崇高道德的个人魅力,但是,在其背后,却是法律践行无力的表现。
如果非要把诚信问题生般硬套地扯上历史文化原因,那么守法当是诚信体系中的最大文化。窃以为,构建诚信体系的同时,必须让法律露出庄严公正的面孔,因为这是社会诚信的底线和倚靠的脊梁。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