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监会:银行承销信用债将占信贷额度

来源:财新网 2011-01-27 09:40:28

银监会拟将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这将占用银行信贷额度。   继贷款类银信理财产品由表外转入表内之后,银监会正在考虑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   近期,银监会创新部已向各主承销商业银行下发征求意见

   银监会拟将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这将占用银行信贷额度。

  继贷款类银信理财产品由表外转入表内之后,银监会正在考虑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

  近期,银监会创新部已向各主承销商业银行下发征求意见稿,针对商业银行承销信用债拟出台《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债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征求意见稿”),拟将商业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此举一旦实施,则意味着银行信贷额度进一步受到挤压。

  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认为,此项措施也是当前“宏观调控一盘棋”的紧缩政策之一。

  “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信用债券承销业务时,应将其纳入统一的授信管理体系,并纳入相应的信用风险资本要求、杠杆率和集中度的计算。这一思路延续了此前银监会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思路。即“计提风险资本,防止表外业务出现风险漏洞。”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对此称,征求意见稿的意图总体上仍是贯彻银监会的审慎原则。

  本《通知》中的信用债券,指除国债、央票及政策性银行债以外的所有债券。主要指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通常是以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度为基础发行的债券。

  随着近年信用债规模迅速扩大,商业银行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已引起了监管当局的关注。来自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已有754家企业发行了2023只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金额约3.8万亿元,发行量占整个债券市场的76%,存量占整个债券市场的55%,其中中期票据共计约1.4万亿元,短期融资券共计2.3万亿元。

  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主承销的商业银行共承销债券约1.2万亿元。仅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承销额就近7000亿元。

  留有余地?

  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承销额度原本并不占用贷款授信额度,也不占用风险资本,只是临时过渡,“征求意见稿相当于框死了企业的融资规模,可能会抑制短期融资券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不过,“征求意见稿”对于主承信用债如何纳入银行客户授信,是按照发行规模还是按一定比例,并未确定。

 “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在承销信用债建立承销风险处置预案,对“被动持有”(即发行不成功而被动持有)的债券的期限、风险权重、后续管理等都做出了详细的管理规定。要求对其设置专户管理,不得将此类债券转移至债券交易/投资部门(账户);该专户计入交易账户管理,按照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管理并计提相应资本,同时纳入杠杆率及集中度的计算。凡进入该专户的债券,风险权重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0%。

  为防止商业银行为保证发行成功而过度投资与本行所承销的债券及其流动性,设定所承销债券的最高投资比例不超过当支债券发行的30%;对被动持有债券的最长持有期限不超过承销期结束后的六个月,并应主要通过二级市场向本机构以外的市场参与者出售。

  不过,在市场人士看来,“征求意见稿”被规避的空间可能很大,可操作性比较低。一来,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行为很难截然分开,而目前银行投资单只债券的操作上限,通常也是按照最多30%的投资比例,与前述要求一致;二来,债券交易和投资账户的风险权重不同的话,肯定会把所投资的债券放在风险权重最低的账户,“否则都这么调整,对资本充足率影响很大。”一位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部门人士称。

  规范竞争

  对于此前银行被动包销所发行债券的行为,“征求意见稿”要求商业银行应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承销和分销。

  目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多为优质大型企业,也是银行竞相争夺的重要客户,议价能力较强.,通常会要求更低的发行利率和承销费,而发债后的资金往往部分用于偿还成本更高的银行贷款。而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往往不得不接受低价承销,也有意愿购买债券,并可余额包销。这也是企业发债愿意找银行承销的主要原因。

  “其实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虽然大型商业银行主承销规模都在千亿元以上,但是承销费却没有赚到多少。”一位大型商业银行人士坦承。银行目前债券承销费一般不超过千分之五,扣除各项成本,盈利微薄。

  在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人士认看来,“征求意见稿”既是出于风险集中度的考虑,也是银监会约束发行企业压低成本、规范银行被动包销行为。

  “征求意见稿”提出审慎使用完外部评级,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阻力设定明确的内部及外部评级的准入标准,二者不一致时,应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审慎原则。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狂欢的“双十一”为何让人忧?


新华网 2018-11-06 16:31:25

“无人监考” 能否考出诚信?


新华网 2014-05-27 19:21:49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