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解析“全民造假”的传统与现实基因

来源:春城晚报 2010-09-24 09:10:04

9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民调显示99.5%的人曾遇造假不该引国人戒惧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再次针对“造假”话题,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48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8.8%的

    9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民调显示99.5%的人曾遇造假不该引国人戒惧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再次针对“造假”话题,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48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8.8%的被调查者认为造假已成中国之痛,全社会应该对造假“零容忍”。(昨日《中国青年报》)

    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拿贝壳当原材料制造珍珠粉、知名教授毕业于山寨大学、江湖郎中的名片上写着“卫生部专家”……连考古队挖出的东西都有可能是假古董。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全民造假”时代。

    中青报的调查显示,有72.9%的人承认自己参与过造假,我觉得这个数据过于保守了。我本人肯定属于72.9%中的一员,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评选优秀教师,班主任命令全班同学:“每人都必须投一票给你们的体育老师。”因为体育老师是校长的儿子。我们的全民造假事业早就从娃娃开始抓起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先生认为,当代中国人缺少诚信是因为脱离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人们不再注重口碑,而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造假行为具有隐匿性,风险相对较小。恰恰相反,我觉得全民造假并非中国太开放,而在于中国太传统。熟人社会的特点是重人情而轻规则,一个公安局政委的女儿可以冒充平民子弟上大学,必然要动用众多“人脉”,而这种造假行为在没有暴露之前并不会给他带来道德上的谴责——在熟人社会里,“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比诚信更重要的价值观。

    因此,残酷地说,“全民造假”于中国人而言是有文化基因的。现代社会造假之风愈刮愈烈,固然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沦丧、制度不公平等因素造成的信仰缺失。从前的中国人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当一个人想要做亏心事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监视他;而在今天,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唯物”在现实生活中已被扭曲成万众膜拜的“拜物教”,人性中恶的一面必然被无限放大。三鹿事件中,有位网友的话一语中的:“假如毒死一个人不会下地狱,而救活一个人不会上天堂,当我们身为奶农,为什么不给牛奶添加三聚氰胺呢?”

    本来在内心信仰之外,还有法律、法规等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但法律和制度在落后的世俗观念、异化的公权力、无所不在的潜规则面前总是显得软弱无力,因而造假屡屡成为低风险、高收益的终南捷径,一个有理智、无信仰的人,想不趋之若鹜都难。

    造假行为的最大害处还不是吃了毒奶粉会得肾结石,而是它严重破坏了规则的公平性,使人们不再相信诚实守信之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说,一切造假行为都会导致有人获取非法利益,有人丧失合法权益,这是它不能被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所容忍的原因。

    治疗造假这一“中国之痛”,涉及加快社会转型、健全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就当下而言,打假的重点是公权力领域。政府公信的重要性远大于公民个人诚信,从陕西华南虎事件、杭州“70码”事件等“经典”造假案例看,在一个民主法治建设刚刚起步、政府运作尚欠透明的社会,危害性最大的造假行为往往出自一些权力掌控者之手,因为这些造假者有能力调动大量公共资源而不被监督。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网络 2014-04-13 17:50:00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