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来源:网络 2010-09-23 17:34:21

造成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历代仁人志士以及广大民众都笃信“人无信不定&rdq

 造成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信用的缺失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历代仁人志士以及广大民众都笃信“人无信不定”、“言必信,行必果”、“仁义礼智信”的古训。儒教通过道德教育把家庭排在其他社会关系之上而大大加强了家庭的纽带。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重义而轻利”,认为“信”是与“义”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有义就有信。由于“义”与“利”的对立,“轻利”而把“信”排斥在“利”的世界。当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传统文化与现实便发生了剧烈冲突,并引发了信用文化与市场活动的混乱。一些人仍用传统的义利观来理解现代市场中的“利”,“商场如战场”,人们往往将市场描绘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地方。企业按照“为富不仁”的逻辑进行经营活动,广大人民按照“无奸不商”的眼光看待市场。本来应体现着公平竞争规则和合作精神、既利己又利他的自利行为,被扭曲为不讲信用和市场规则、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所以,我国企业当前信用缺乏显然有传统文化上的原因。
  
     2.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信用基础极其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制企业。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对市场进行超经济干预,使经济资源在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作用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受严格限制的。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意识和逐利动机,社会生产力发展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在趋动力,但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市场信号失真乃至扭曲的现象,也必然存在着规范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体制不统一、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这就为一些个人和企业获利暴富提供了机会。由此可见,信用缺乏、诚信危机是因为有非信用化的、不规则的利益空间的存在。
  
     由于政企、政资不分的错综复杂关系,国有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从国有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如若偿还不了,还可以搞“债转股”;效益不好的国企,可以通过包装至上市圈钱;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指导下,不实施依法破产而更多地采取保护措施,这种做法激发了企业的信用缺失;各级政府部门乱摊派加重了经济主体负担,企业按照正常的生产经营就很难获得正常的利润,客观上促使企业失信经营;政府政策的多变性也易引起企业信用的缺失,现在政府政策说变就变,朝令夕改,政策缺乏透明度,承诺不能兑现,其行为无信誉可言,又怎么能让企业讲信用呢?
  
     3.法律法规约束乏力。法律法规对信用的构建起强化作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于让守信者因守信而获得较高回报,让失信者因失信而受到严厉惩罚,使其回报低于其守信时的回报。而我国当前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法律对不讲诚信经营的企业行为制裁力度不够。第一,信用管理缺乏,信用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第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守信者的回报低于不守信者的回报。在现实经济系统中,缺乏有效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不能有效地惩罚、恶化其回报、使其无利可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评级机制,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无法区分,由于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诚信的企业视为“愚”,造成“不守信用者有利可图”,助长了不守信者的风气。此外,有些地方法院,在司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偏袒本地失信企业,扰乱了市场秩序,助长了企业的失信。
  
     4.市场本身和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规则、秩序尚不完善,因而,体制的不健全、市场自身的缺点就会直接造成企业失信。第一,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信息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的。目前,市场上的信息量大,加之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市场信息公开有效传播,这就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信息多的一方拥有优势,为其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第二,信用中介组织不足。一方面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造成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内还缺乏有能力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组织,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
  
     5.产权改革不完善。诚信的基础是产权,完善产权制度能向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从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诚信原则。私有产权的存在是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进行合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是诚信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理事会)


网络 2014-04-13 19:06:35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