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关造假事件的报道,不断刷新人们的耳目。造假事件不但具有新闻性,而且颇富趣味性。比如,当今有的企业,在开业大典上,会租个“老外”充当企业的高级主管,为企业迎来送往,主持仪式,甚至和市长等官员寒暄。据说,这
这两年,有关造假事件的报道,不断刷新人们的耳目。造假事件不但具有新闻性,而且颇富趣味性。比如,当今有的企业,在开业大典上,会租个“老外”充当企业的高级主管,为企业迎来送往,主持仪式,甚至和市长等官员寒暄。据说,这种高级的洋打工,价码是7000元一个星期。这是企业给自己造“洋学历”的招数。
造假的事多了,也就有“理论”出来为之保驾护航。
有一种为自己开脱的造假“理论”,叫“潜规则”。比如票房造假。去年10月下旬,由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原著改编、中美共同出资、好莱坞团队制作的动画片《阿童木》在内地上映。3天后,该片的中国出品方兼发行方光线影业对外宣称,该片首映3日票房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成绩远超《冰河世纪3》的3000万元票房。几天后,《中国电影报》从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获取的确切数据却证实,《阿童木》首映3天的票房为1700万元左右,相比之前的4000万元,该片的票房数据被夸大1倍多。有“业内人士”报料:“国内电影票房八成注水”,虚报票房实际已成为电影行业的“潜规则”。一系列国内大片,在质疑声中颇显尴尬。
还有一种令人无奈的造假“理论”,叫“法不责众”。比如学术造假。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9年频繁爆发近10起影响较大的学术造假事件,甚至院士、长江学者也被卷入其中,引起中央高层关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批评各种学术不端时说:有的大学甚至被称为“抄袭大本营”“复印大本营”,有国人抄国人的,也有国人抄“洋人”的;有学生抄老师的,还有老师抄学生的。在某高校开展专题调研时,该校政治系自己进行的统计显示,“教授抄袭占30%,副教授抄袭占50%,博士抄袭占70%,本科生几乎100%。”一些高校负责人很无奈地说,“没有办法治理这些抄袭行为,现在已经到了法不责众的状态。”
更有一种玩世不恭的造假“理论”,叫“娱乐精神”。比如娱乐造假。娱乐造假确实是一大发明。像“拜金女”、“凤姐”这样的人物,由一些幕后推手策划、经营,居然起哄推成了网络“名人”。这些幕后推手造假的推辞,就是办节目的“娱乐精神”。
有这么多造假“理论”的支持,造假也就很容易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是对社会公平的挑战,也是对社会诚信系统的破坏;是一种对社会的巧取豪夺,也是一种对老实人的蔑视。
造假成风,跟造假成本低不无关系。它不但暴露了诸多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力,同时也显示我们缺乏严厉的处罚机制。“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原本就是说打假的。所以,在打假上,一定要使那根“千钧棒”。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