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美国三大机构控制我国将近2/3的信用评级市场

来源:中广网 2010-06-29 13:51:14

中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 (记者 王浩)从次贷危机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不断的金融危机日益凸显出“信用评级”的作用和地位。在日前由新华社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rdqu

    中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 (记者 王浩)从次贷危机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不断的金融危机日益凸显出“信用评级”的作用和地位。在日前由新华社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当前中国信用评级行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打破美国评级模式对国内和国际评级体系的控制,从国家层面建立起能够高度统筹信用风险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信用评级源于美国,并且目前并没有国际标准,可以说谁拥有评级机构的话语权,谁就控制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权。美国评级机构就常常通过其话语权影响和操纵国际资本市场。从2006年开始,以美国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为首的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在昨天的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谈到这种情况,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吴红:了解到美国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收购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美国就收购了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三家龙头企业。控制了我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市场。更为严重的是,美国评级机构在我国可以不受限制的参与政府以及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的评级。悄然进入我国经济腹地和国防军工等敏感性行业。进而掌握我国发展规划、重大商业机密和重要的技术信息。这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主权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吴红还介绍,长期以来,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我国信用级别,增大我国海外融资的成本。2003年底,在我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准普尔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信用级别评为“垃圾等级”,但同时又高调的为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业造势。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取了7500亿元,如果再加上从其他中国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外资一年中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一万亿元。

    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上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

    为捍卫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不能够让外资机构主导国内的评级市场,并且要限制他们进入的领域。

    郑新立:目前外国的评级机构可无限制的参与我国政府和各类企业的信用评级。外资机构可参与不涉及我国经济安全的评级业务。但绝不允许其主导我国的评级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完善信用评级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要明确限制外资评级机构不得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如大型国有企业与主要金融机构,以及兵器、航天、航空、核工业,船舶等国防工业。

    此外,郑新立还建议,要坚持对等原则,在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评级机构也要有同样的权利。

    郑新立:要坚持对等原则,在批准外资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同时,我们应要求其所在国政府承诺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我国也要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进入的控股比例。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应不超过25%。对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可采取双评级。外资信用评级参与不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评级,必须由本国的信用评级同时出具评级报告,以保障我国骨干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获得公正的待遇。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培养我国新兴的信用评级机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穆迪上调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新华社 2017-02-19 23:22:05

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沙特主权信用评级


路透社 2016-02-18 12:17:4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