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新基金发行:一盘远没有下完的棋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4-26 01:34:22

近期,由《第一财经日报》财经中心发起的在沪基金公司“基金汇”活动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基金业内聚会、切磋和交流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举行之前,恰逢基金销售遭遇“倒春寒”,因此,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显得

  近期,由《第一财经日报》财经中心发起的在沪基金公司“基金汇”活动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基金业内聚会、切磋和交流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举行之前,恰逢基金销售遭遇“倒春寒”,因此,本次活动的主题也显得弥足珍贵——来自近30家基金公司的高管及其销售部门负责人对深受业内关注的新产品设计和销售等焦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和互动。

  老公司:灵活调整应对压力

  “对于一家基金公司来说,业绩是最有说明力的证据,也是确保公司不断发展的基础。”来自一家“老10家”公司的销售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公司对投资总监等主要投研团队核心成员进行了调整,公司业绩也随之得到表现,“而且,公司旗下产品齐头并进的上升势头已经被市场所领略,这对于公司推出新产品将提供有力基础。”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公司未来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基金业务外,那些专户理财业务、创新型业务可能是业务增长的有力推手。据透露,去年9月开始建仓的该公司某一对多产品,给投资者带来了30%以上的正回报。“这给当初发行我们产品的券商渠道提供了莫大的信心,公司未来这块领域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入‘快车道’。”

  相对来说,正处于新产品发行期的老基金公司高管则认为,老基金公司之所以能在市场上立足,除了原本就具备的历史基础外,公司本身的品牌号召力,也是令大量老客户得以沉淀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于未来趋势的把握,新产品的发行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某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那些真正能够在不同阶段满足投资者需要的公司,就能在投资者心目中扎下根。

  新锐公司:产品设计宜符合实情

  不少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出对一些涉及基金产品设计的“另类”看法。某基金公司高管坦承,他不认为推出新产品是件好事。“现在有的产品连金融同行都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搞懂。过于复杂的基金产品,往往令银行渠道人员也无法解释清楚。这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投资者的购买兴趣。”

  “尽管外界对我们的议论有很多,但我们还是坚持不盲目追求基金公司规模,”一家业绩长期保持靠前水平的合资基金公司高管坦承,一家基金公司如果规模提高,往往能够获得极为现实的回报,但相比之下,公司方面还是把坚持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

  相比之下,另一家基金高管的观点可能更加犀利。在他看来,由于去年以来行情热点多变,且集中在概念、题材、主题等阶段性热点上,这促使基金公司往往把那些老仓位和新产品的重心移至那些陌生的领域。“这可能会放大市场追逐热点的非理性情绪。”

  争论仍在继续

  现实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基金业内人士心存疑虑。

  “尽管去年以来各家基金公司在基金定投方面投入了大成本,但这并没有使基金整体规模出现明显上升。”一家“券商系”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由于各家采取的招数大同小异,因此在基金定投的宣传方面似乎也有点“江郎才尽”之感。

  数据显示,近几年尽管基金理财方式业已深入人心,但规模“峰值”也就在3万亿份附近。“该数量级可能不仅是中期顶,也存在是近年来基金整体规模‘天花板’的概率。”某“老10家”基金公司部门负责人根据多年业内经验判断,目前基金投资者的增量部分可能不足,“新基金发行市场上也就是那些存量资金在做滚动操作。”

  对于上述看法,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却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基金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3万亿元肯定不是整个基金行业的极限值。”在这位人士看来,目前尚未进入基金市场的人还非常多,相信伴随着新上升行情的产生,投资者会重新踏入这个市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