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研究指出,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对2009年学术圈大事
近日媒体报道,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研究指出,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
对2009年学术圈大事进行盘点,“学术造假”绝对榜上有名。而当人们忙着辞旧迎新时,随着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被誉为“论文发表机器”的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5年内在同一份刊物发表了279篇论文等被曝光,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这几天又火速升温,而10亿论文买卖呈现了学术造假的另一个切面。
论文买卖产业竟发展到如此规模,俨然迎来了黄金时期,庞大的高达1180万人的“刚需”拉动了它的快速增长。人们不免要问:学术生态为什么一病至此?诚然,论文买卖、造假与某些人学术道德低下脱不了干系,但是单纯从道德方面进行谴责,将净化学术圈空气寄希望于学者的自我约束与诚信操守,恐怕无济于事。笔者认为,只要论文“捆绑”前途,“论文崇拜”不破,造假者还会前仆后继,论文买卖依然红火。
买卖论文之所以如此猖獗,与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尽科学、不尽合理有直接关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的文凭崇拜,让人记忆犹新。而进入新世纪文凭崇拜日渐式微后,论文崇拜主宰了学术圈,尤其是高校及科研单位,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寡、所发表期刊级别的高低关系着人们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各种荣誉与利益分配。
这种学术评价体系在关键的人事、业绩考核中奉行的数字化标准,具体体现为对论文发表数量、级别的狂热追求,将其细化为考核指标下达到具体人身上。为了换来研究经费或者作为晋身之阶,任你是普通科研人员还是教授都得在这个硬指标面前低头。
据统计,我国论文发表供需比为1:4.76,接近5篇论文得“挤”1个合法的发表论文的版位,供需严重失衡催生了论文发表的卖方市场,也造成了一些人主观造假的冲动。仅仅国内市场还满足不了旺盛需求,据沈阳的团队统计去年至少还有4700名需求更高的人购买国外英文论文。而数据显示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谁知道这种繁荣景象中掺杂了多少虚假成分?
仙逝的科学巨人钱学森的发问振聋发聩:现下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他的发问,无疑少有人能直面回答。当学术评价不是以创造性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代之以具体数字来量化考评时,这样的学术土壤孕育不了大师,批量生产的是学术平庸者,滥竽充数者等等。
有学者称,按当前重点大学副教授论文评审标准,袁隆平评不上副教授。但全国副教授以上职称者,超过袁隆平对学界和世界的贡献者又有几人?由此可见论文崇拜的荒谬,学术功利化的流毒可谓不浅。
所幸的是,目前一些改革措施正陆续出台。但是,只要考评标准摆脱不了量化标准,仍然与利益挂钩,论文买卖生意“毒瘤”就难以彻底铲除。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