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产值只是“冰山一角”?
近日,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的一则消息让人瞠目结舌:他的团队在3年内进行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的规模比2007年膨胀多倍,销售额达到l0亿元。
这一消息立即在公众中引起热议,论文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人所共知,但能形成如此大的产值,实在出乎预料。
10亿元,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它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据业内人士估测,整个国内论文产业的真正“价值”或许已经有二三十个亿,当调查者和批评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高校及行政事业单位时,被忽视的中小学教师也是论文负担最为沉重的群体之一。
教授率队调研论文买卖2010年的第一个星期,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来说,焦虑与兴奋交织。1月5日,《长江日报》一篇《武大学者剑指论文买卖滥下指标助推论文产业》文章将他推入了争议漩涡。
在这篇报道中,沈阳公布了他的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销售额达l0亿元。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有人感慨论文造假和学术腐败已经到了如此猖獗的地步,也有人对10亿元这个数字提出质疑,还有人认为,沈阳的调查不过是自我炒作。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对这一事件的跟踪报道已经持续了数月,在他的眼中,不到35岁的沈阳“精明强干”。 通过对沈阳的多次深入了解,并查看了其调研结果的完整版本后,万建辉在1月5日推出了整版报道。
“其实在去年10月份,我写过一篇论文产业的报道,但那个时候沈阳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没引起太大关注。”万建辉说。
提及搞这个课题研究的动因,沈阳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我在学校搞的是出版学,学术期刊是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沈阳任出版学兼计算机学科教师,2007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市场上买学术期刊,但回家后才发现到手的是一本非法期刊。
这些非法学术期刊会让多少人受害?沈阳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
根据万建辉的描述,这个调研团队人数并不多,“沈阳和一个同事,还有他们带的几个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
在这位论文产业调查者的结论中,高校是论文买卖的“重灾区”之一,很多高校师生为了毕业和评审职称而与论文发生关系。
作为高校教师的沈阳,是否也曾为论文所累?沈阳的回答非常坦诚:“这是一个很现实而且很无奈的事情,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我也单为评职称写过一些论文。”
对于调研过程中是否受到过外部压力,沈阳的回答是否定的:“学者有一定的学术自由,这个课题也没有申请国家项目,主要是我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做了。”
沈阳强调,从2007年开始,这个课题一直在做,但其间他们团队也做了内容挖掘等数十款软件的开发,以及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数十项研究,“对论文产业是陆陆续续在调查,结论了就做个分析,算是阶段性成果”。
10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在沈阳的调查结果中,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规模膨胀多倍,论文买卖的销售额达10亿元。
10亿元,这个数字无疑让很多人震动。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我们使用的是网络估算学。首先运用自己开发的内容挖掘软件,去采集每天各大网站的流量,然后,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对一些网站进行访谈,确定买卖与流量之间的转换率。”沈阳说。
举例来说,用软件对某网站进行监控,得出一天的流量是100人,经过调查后,确定2%转换率,即有两个人购买论文。
“转换率就是购买量和浏览量的百分比,2%的转换率是比较高的,比一般商品的转换率要高,因为论文买卖是一种目标性强的交易,到一般商品网站去浏览,大多数是随便逛逛,只看买的多,而浏览论文网站则不同,很多都是有交易需求的人。此外,买卖论文行业具有非常出色的互联网渗透率,只有情色网站的渗透率能与之匹敌。”沈阳说。得出购买人数后,再乘以365天,再到交易型网站以及QQ群去访谈交易金额,这样,就计算出了整个论文买卖产业的产值。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我们还做了其他方法的验证,比如实地走访。买卖论文分很多大类,我们对每一大类进行了估算,经过计算后我们认为目前定的数据是相对合理的。”沈阳说。
10亿元,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呢?记者联系了国内一些杂志社的工作人员和“论文掮客”,他们的回答更让人吃惊。
“只会多不会少。”一名期刊杂志编辑告诉记者,“他的统计局限在网络交易上,还有很多期刊是不上网的,所以10亿元只是个保守估计,二三十亿元恐怕都打不住。北京的一些职业‘论文掮客’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他们年收入能有几百万元。”
一名教育杂志社编辑也表示,10亿元只是保底数字。“我不知道他的具体统计方式,但肯定会有遗漏,举例来说,一本杂志一年12期,但一年的收入却不止这12期,还有很多增刊、特刊,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都会出特刊,就是为了创收,一年究竟出了多少期,只有社里知道。”
相关人士认为,论文产业不仅限于买卖论文网站,还包括电子商务网站销售、即时通讯销售、校园广告销售、高额营利性版面费等,这些所产生的交易数额,恐怕并不在那10亿元之内。论文产业的触角之广泛,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它所产生的交易额究竟有多大,谁也不可能得出个精确数字。
“都是灰色收入,业内人士都说不清,也许10亿元只是冰山一角。”一名“论文掮客”如是说。
被忽略的买卖“重灾区”
根据沈阳的统计,在论文市场中,高校是“重灾区”,《新京报》发表评论称:“10亿论文产业,映照中国大学魔幻现实。”
但实际上,这一现实并不局限于大学。
1月7日晚上,沈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负担也很沉重。我们做调查时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论文问题更值关注。”
沈阳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佐证。“对我们来说,中小学这块‘蛋糕’不比高校差。”一名“论文掮客”说,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国内中小学教师数量超过1000万,“如果一个教师拿出100元来搞论文,那这个交易额会有多大?”
当然,不是每个教师每年都会发表论文。虽然中小学教师论文市场价码不高,少则几百元,多则不超过千元,但数量大,规模就格外惊人。
老A是豫北一所小学的教师,他还有一个兼职,就是“论文掮客”,因为有亲戚在某杂志社工作。最初,为了解决自己的职称问题,老A找亲戚帮忙发了几篇论文,后来不断有同事或同行闻讯求助,一来二去,老A就成了圈内的“兼职掮客”。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质量没啥要求,又不要求有创新突破,发表相当容易,就算内容雷同也无所谓。”老A称,每篇他只收取一两百元的“中介费”,是个“公道价”。
市场的需求也造就了很多教育类期刊的“改革”。“除了增刊,还会出各种各样的专刊、地市刊,教研版、教师版,月刊变半月刊、半月刊变旬刊。”一位业内人士坦陈。
教师的收入来源几乎只有固定薪金,中小学教师几乎都会面临“论文+职称”这一难题。“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一位小学校长一针见血地说,“那些期刊的内容我从来不看。”
一些杂志社工作人员也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所谓论文大多含金量不高,甚至根本没有含金量,教师们发表论文就是用来评职称的,他们也乐于扩大收入,这是一个“双赢”。
发布者建议:取消论文考评机制
“国内论文产业10亿元”消息见诸媒体后,批评者将矛头指向目前颇为诟病的“职称评审和论文挂钩”。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认为:“中国每年论文发表数是不是全世界第一我不知道。论文买卖产值达到10亿,显然是‘学术大跃进’,这种情况2010年也不可能好转。”
事实上,这并不是学术上的跃进,只是利益的固化。论文产业的“繁荣”,只是利益交换的需求旺盛,与学术无关,与水平也无关。
“应该说这是一个现实中很无奈和尴尬的问题。”省内一位高校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都会有论文压力,这种论文指标是和职称捆绑在一起的,“论文发表数量越多,各种荣誉与利益分配来得就越快越多”。
论文产业之所以会扩大、固定,其缘由就在于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
“我觉得必须改革目前的论文机制,一是要取消非研究型高校人员的论文考评机制,比如本科生、硕士生;二是取消非研究型公务人员的论文考评机制,比如中小学教师、一线医生护士等;三是要加强研究型人员的论文质量评审。”沈阳的“治本之策”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
一些专家认为,打造国内权威性的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平台上,论文发表者可随时将论文贴到平台上,由业界内人员组成评审组进入评审系统网上打分。对那些伪论文、假论文,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更严格的惩罚机制。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取消非研究型人员论文考评机制只是治标。
“如果治本,还得相应地建立针对这类人群的规范的、合理的考评机制。比如中小学教师,不以论文定职称,那拿什么来考核他们?”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取消旧制度,得建立新制,如果没有新的适合评定机制,论文产业也会被其他产业所代替。”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