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2009-12-31 09:45:34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讯(记者 马 超)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是企业应对各种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应对危机、渡过难关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中国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讯(记者 马 超)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是企业应对各种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应对危机、渡过难关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此,中国企业联合会今年开展了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国内经济环境更加完善,行业竞争不断规范,企业加强诚信建设,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调研也发现,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企业面临较大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明显加大。诚信缺失现象还时有发生,信用服务行业发展不规范,信用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健全相关法规,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信用行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信用自律。同时,企业需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提升综合能力。   

   一、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状况、企业诚信建设情况、企业信用管理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等4大类31个问题。调查采取邮寄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35份。课题组还分别在北京、山东、福建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问卷反馈的地区分布来看,北部沿海的企业占总数的32%,东部沿海地区占26%,西南地区分别占24%,其他地区占18%。从行业分布来看,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电力、金融保险业、采掘业等行业的企业为主。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58%,私营企业占38%,其他所有制企业占4%。从公司成立的时间来看,被调查公司成立达10年以上的占84%,成立5—10年的占8%,3—5年的占4%,3年以下的占4%。从被调查企业的员工人数来看,员工达到2000人以上的企业占 64%,1000—2000人的占 20%,200—1000人的占 8%,200人以下的占8%。从销售收入来看,2008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占被调查企业的92%,销售收入为1000—3000万元的占8%。从被调查企业样本来看,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企业经营时间较长,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水平可能要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二、企业诚信建设状况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信用环境以及企业诚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失信现象有所减少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断改善。调查显示,与往年相比,认为我国市场信用环境有所改善的占72%,认为有所恶化的占24%,认为没有变化的占4%。   

    调查显示,与往年相比,被调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认为面临失信行为较少的企业占68%,认为基本没有面临失信行为的占16%,认为面临失信现象比较普遍的占16%。   

    2.诚信经营理念日益强化,诚信制度不断完善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都将诚实守信纳入公司的核心经营理念,有86%的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84%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诚信建设体系。   

    在被调查企业中,68%的企业建立并完善诚信建设相关制度。96%的被调查企业加强法律顾问或合同管理制度建设,88%的企业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84%的企业建立了廉洁自律制度,84%的企业制定了员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68%的企业建立了综合的诚信管理体系。   

    3.诚信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管理体系化特征明显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企业的诚信管理由公司监事部、总裁办、办公室、法律部或财务部等部门代为管理。33%的被调查企业建立专门的诚信建设管理机构,如诚信建设办公室、企业诚信创建小组等。28%的企业由相关机构牵头或协调推动诚信建设,例如管理部、企划部、市场部、党群工作部、党委办公室等。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的企业没有具体负责企业诚信建设相关事宜的机构。   

    被调查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企业诚信创建活动,68%的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诚信建设相关制度,56%的企业确立了企业诚信建设的目标,48%的企业开展了诚信教育和培训活动,32%的企业对诚信管理进行综合评估。   

    4.诚信实践内涵丰富,产业链互信成共识调查发现,企业诚信建设实践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规范,还包括与相关利益方的持续沟通和改进。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都一致认为加强质量管理、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最基本的诚信;96%的企业认为应该与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保护各方权益;96%的企业认为要维护员工各项权益;92%的企业坚持正当的商业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92%的企业不断加强廉洁自律;88%的企业加强保护环境资源、参与公益事业。   

    在被调查企业中,所有企业都重视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诚信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互信共赢。被调查的企业中,92%的企业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互信保障机制,44%的企业开展了教育培训活动,36%的企业开展了专项调查活动,4%的被调查企业还采取了风险预警及纠正措施。许多企业还定期对商业合作伙伴定期评级,不断更新客户名单。  

    三、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1.重视客户信用管理,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对被调查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100%的企业都建立了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还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其中92%的企业建立了客户信用档案,48%的企业建立了客户信用评分制度,40%的企业派人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36%的企业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信用报告。   

    2.多渠道了解客户信用信息,客户信用记录成主要途径在对企业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的调查中,通过以往的交易信息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占80%,通过公开的信息(报纸、杂志、网络等)、银行或金融机构了解客户信息的分别占44%,通过商业、行业协会了解客户信用信息的占32%,通过有关政府部门了解客户信息的占28%,通过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了解客户信息的占20%。   

    3.加强信用风险防范,内部信用控制成为主要手段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企业主要通过内部信控来规避风险,64%的企业通过信用报告及信用额度管理来规避信用风险,32%的企业通过商账追收手段来减少企业损失,4%的企业通过保理方式来规避信用风险,没有企业通过信用保险方式来规避信用风险。这也说明企业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规避信用风险的能力比较欠缺。   

    4.加大防范财务风险,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对公司2008年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的调查显示,40%的被调查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保持在15天以内,20%的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保持在30—60天,16%的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保持在15—30天,8%的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保持在60—90天,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为90天以上的企业占16%。与2007年相比,被调查企业认为2008年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没有变化的占48%,有所减少的占28%,有所增加的占24%。   

    在对企业呆坏账比例变化调查中,47%的被调查企业无呆坏账,33%的企业呆坏账比例为5%以下,13%的企业呆坏账比例在5%—10%之间,7%的企业呆坏账比例在10%—20%之间。与2007年相比,2008年企业呆坏账比例下降的占48%,基本不变的占40%,上升的企业占12%。   

    四、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危机影响加大,市场风险增大调查统计显示,认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对企业影响较大的占44%,认为影响非常大的占32%,认为影响一般的占20%,认为没有影响的占4%。按照行业统计,其中服务业受影响非常大,制造业特别是冶金业影响较大,建筑业受到的影响较小。随着政府有关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市场回暖,一些行业已经逐步出现回暖势头。   

    调查显示,与2007年相比,认为2008年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所加大的被调查企业占56%,认为没有明显变化的占36%,认为有所减小的占8%。   

    在对企业2009年面临的主要风险的调查中,84%的企业认为是主要风险为市场风险,认为管理风险为企业主要风险的占 36%,认为是运营风险的占28%,认为是政策风险的占20%,认为是财务风险的占12%,认为是法律风险的占4%。   

    调查发现,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较大萎缩,国外客户延期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有关数据显示,国外采购商付款由原来的20—45天增加至90—120天,大大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同时,我国出口企业也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生产成本升高、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再加上企业自身的诸多原因,如企业间恶性竞争、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等,都对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也受到较大冲击。由于规模小、资金不雄厚、融资困难加大,很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发生问题,出现困难或面临倒闭。  

    2.多因素导致失信事件频发,信用环境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失信现象频发。调查发现,多种因素引发失信,既有外部环境的不完善、行政监管和处罚不力,又有因为企业内部制度缺失和管理疏忽等原因。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惩治力度不够,失信成本低;60%的企业认为是由于有关市场监管缺失造成的;40%的企业认为是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造成的;4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是由于企业缺乏制度管理造成的。此外,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失信成本太低、行业管理不规范,甚至某些新闻媒体充当了虚假广告的传播者等因素也是导致失信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  

    3.失信现象形式多样,拖欠款为主要矛盾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拖欠款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失信行为的企业占72%,认为违约、虚假信息的分别占20%,认为侵权行为的占12%,认为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的分别占8%。   

    4.信用风险防控难点较多,货款回收管理经验欠缺在对与企业风险控制过程中的困难环节调查中,4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收回货款管理比较难以掌控,44%的企业认为获取客户信用信息比较困难,28%的企业认为在确定客户付款条件和信用额度决策方面经验欠缺,20%的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5.行业发展还不规范,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调查统计显示,56%的企业认为信用服务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40%的企业认为信用服务行业发展不规范,不能满足企业需要;20%的企业认为信用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对企业帮助不大;仅有8%的被调查企业对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比较满意,认为提供的服务基本能满足企业需求。多数企业认为,政府多头管理、行业各自为政、行业管理无序、地方区域分割等因素是导致信用服务行业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

  在对企业最愿意了解的信用管理知识调查中,80%的企业愿意了解客户的资信管理知识,36%的企业愿意掌握信用风险流程管理的知识和经验,20%的企业愿意学习应收账款管理知识,8%的企业愿意掌握赊销管理知识。   

    五、进一步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企业认为对当前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一致认为应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96%的企业认为应该完善相关法规;92%的企业认为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92%的企业认为应不断推动政府、行业、企业、个人诚信;88%的企业认为应加强行业自律建设;85%的企业认为应规范信用服务行业。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结合调查研究,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不断完善信用立法,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基础近年来,国务院通过一系列的文件反复强调了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性,促进了地方、部门信用信息管理立法活动的开展。但是,立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立法层级较低、不同立法之间缺乏协调、行为规范模糊、资源整合困难、部门分割、缺乏执法保障等。   

    参照其他国家经验,结合我国信用立法的现实情况,应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一是梳理、修改和完善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与社会信用体系、企业诚信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归类整理,为进一步的信用立法提供相关支持和法律依据;二是研究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重点问题,例如信用信息数据的公开、信用行业的规范等,修订若干新的法规、制定新的法规条例等,形成信用法律体系。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还存在多头建设、重复建设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基于我国国情,有必要在中央层面成立一个跨部门、高层次、专门、统一的协调领导机构。协调领导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推动信用立法,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框架,总体部署指导各个部门和各地方有序地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加大行业监管和失信处罚力度,促进信用行业有序发展近几年来,失信行为在一些行业和企业比较突出,造成了对某些行业的信任危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惩恶扬善,使守信企业得到各种方便和利益,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研究出台相关对策,规范行业管理,使信用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当前许多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建议完善政府配套措施,在融资、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4.发挥商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诚信自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商会、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自律性服务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会、协会应逐步建立行业自律监管体系,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有效网络。商会、协会要不断加强企业信用评价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公信力,取得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信任。与此同时,应开展调研、培训、教育和宣传等活动,掌握企业信用建设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咨询和培训活动,提升企业的诚信和信用管理水平,广泛宣传和推广成功经验,影响和带动更多企业参与企业诚信建设实践。  

    5.加强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增强企业综合能力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增大,企业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减少各种信用风险的发生。同时,企业应着眼长远,冷静分析当前面临的各种情况,研究市场环境变化,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风险管理,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危机中发现机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风险防范,在困境中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被新消法改变的世界


网络 2014-03-15 22:00:17

2014年全国两会的十大热点


网络 2014-03-08 23:08:29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