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发现有的地方搞信用建设的形式主义,出现了就信用讲信用的新一轮空话、套话、大话"。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就信用建设的形式主义现象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虚假信用建设,其危害性与假冒伪劣
“现在已发现有的地方搞信用建设的形式主义,出现了就信用讲信用的新一轮空话、套话、大话"。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就信用建设的形式主义现象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虚假信用建设,其危害性与假冒伪劣商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诚信的名义造假、以虚假的方式承诺,凡此种种,难道不是对信用的亵渎?"他认为信用建设不是捧场面、铺摊子可以奏效的,要注意地区个性、并在高层次上加以引导。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部门已经完成了《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公布、推行,若可有力推动并保障税收信用体系进入规范化、实质化建设阶段,那么《税收征管法》的作用是什么呢?实际上通过类似的制度来加强信用建设的,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都在开展着,如早先在温州,以打造"信用温州"为宗旨,温州市全民开展信用自检自律;近期又闻北京将在全市启用企业信用系统,对企业不良行为公开预警;在上海市,工商、税务、药监、银行等单位通过信息互联,联手加紧建设信用管理平台;广东、安徽、天津等许多地方,由政府牵头、企业运作,从严格管制手段、完善信用机制、大造舆论声势等,……到目前,从效果上看,以上所有努力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遗憾的是,信用建设一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进入经济领域,难免类同一宗挣钱的买卖,作势的人一哄而上,谋利的人处心积虑,这使得信用建设在我国有被浮夸的势头。
最近一段时间,从美国的"安然"、"毕马威"、"施乐"等信用丑闻中,我国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一个趋同化认识,那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两个体系来保障,一是社会化保障体系;二是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如果说前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那么后者解决的则是发展问题,而发生在美国的信用丑闻,恰恰是对诚信原则的背叛,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为此,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7月13日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说道:'9·11'事件对美国来说只是外伤,而近期发生在美国一系列的财政丑闻,它对美国经济的信用、对华尔街的股市,其打击将带来不可预见的内伤!"相比之下,在商业信用观念没有欧美国家强的亚洲、中国,美国给我们的教训应该是深刻而具体的。7月21日,在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召开的"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面对近百位在京有影响的企业家严肃地说:"今天讲什么?就讲诚信!"这位曾任中石化首任总经理的著名企业家,面对中国诚信建设的风起云涌之势,却镇定自若道:没有人怀疑,更不会有人批判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大可不必认为运动一到,天下太平。他从美国财务公司的丑闻中感慨道:"谁敢相信,原来都是美国最优秀的公司,现在都一个个因信用丑闻而被揭发。与美国的经济强势相比,美国的信用问题让全美为之汗颜。据美国一个公司调查,全美在纽约上市的7000家公司中,有1/3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美国多年累建的信用大厦终于在形式主义的信用建设中走向危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披露,52%的美国公民认为美国经济正走在危险的道路上,这些很值得我们关注!"
美国信用建设尚且如此,中国企业诚信怎样?"要我说,我们一些企业造假账的本领可能还没美国公司那么高明,但情况也不能低估,中国的银广厦事件作为先敲响的警钟,就说明我国的企业信用一样暗含险礁。"陈副主席说。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中国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分析指出:我国有77.9%的被访者,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信用令人担忧,有62%的企业认为,在商务活动中一定要谨防受骗。中国先后揭露的好几家作假上市公司,有的在上市前,就金玉其外,搞欺骗,有的上市后盈利无力就作假,其胆子之大,令股民愤慨。他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失信行为,股市上美丽的谎言,一旦被揭穿,不但直接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更为严重的损伤了投资者的信用,美国就是最好的教训。
制度先行诚信跟进
原以为我国失信行为泛滥,是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的必然,但近期,从国外传来的一个接一个的华尔街丑闻,从国内一浪高过一浪的诚信呼唤,人们似乎已经认识到,诚信问题更多地是存在于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之中,它与地区、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并不明显,所以,诚信建设要以一定的制度安排。王忠明主任说: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要想取得信用建设的实际成果,就应在地区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从制度层次上,如品牌建设、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等进行引导,在引导中推进信用建设。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教授近期在一个经济研讨会上说:美国政府向来标榜自己奉行不干预、不救市政策,但看到在接二连三的公司丑闻拉着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一路下滑后,美国总统布什不得不发表"救市"咨文:美国最大的经济需求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由严格法制加强的、由相关企业领导人支持的道德标准。这就等于宣告了美国信用诚信建设问题由放任走向约束。中国怎样呢?王忠明主任在接受采访中说:中国尚未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专门法律、法规,虽然在有关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民法通则》中有关于信用和反欺诈的条文,但很弱,可操作性不强,它们不但对诚实守信行为没有保护、奖励措施,而且对违背信用行为的定义也不准确、不完整,处罚条款弹性太大,不能对失信构成强有力的约束;另外信用信息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间没有明确的法律界线,在这种制度无保障、体系不健全、导向不明确的情景下,仅凭一腔热情,能走多远?如近一段时间,许多地方政府对创建信用工程表现出极大兴趣,纷纷与金融机构、工商单位、质检部门携手共建信用工程,有关信用村、信用镇、甚至信用省的报道频见媒体,这种一哄而起的无信用体系作支撑的"信用工程",最终要为其做法付出沉重代价!
社会信用体系是信用建设的依托,它又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温州市在实施"信用温州"过程中,其协调组织单位"温州信用中心"从一开始就严格按国际惯例,重点建设包括征信系统、评价系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在内的5个方面监管,它自2002年4月运行以来,收效如何,不妨实地考察一番。关于信用体系建设,据专家介绍,大体包括企业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和信用中介体系3个方面。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由人民银行组织实施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虽有覆盖全国300多个地市,但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其总体效果并不如估计得那样乐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少数地区试点阶段,试点过程中暴露出的信息源短缺、信用评估标准不统一、查询程序不科学等问题制约着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适时性。在信用中介方面,目前几乎是空白,既没有权威的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在当前受信对象没有信用记录备查、没有信用中介出具评估结果的情况下,银行的授信依据、认定标准很难做到客观、科学,那么所谓"信用户"、"信用市",其可信度又有多大?
瑕不掩瑜有诚则信
信用建设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机制的形成除了以制度作保障,还必须以人们自觉遵守制度为前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说:"在制度不被人有效遵守的背景下,好人也会被迫用违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无法用遵守制度来维护利益时,人们就会转向破坏制度来主张自己的利益,如此反复,诚信建设只能表现在制度内外的某种作秀。"对此,王忠明主任也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如果针对政府的信用制度、针对企业的信用管理、针对个人的信用意识,只要有一个缺失,那么整个信用建设工程是瑜中见瑕,难能可靠的。他以"错误是从负数开始"的观念,向记者分析目前在中国脆弱的市场环境里,应着重关注五大动态性的、容易混淆视视听的形式主义信用建设。
1、信用歧视。中国开放的时间不长,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就更短,在不算太长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因中国外贸主体有意或无意的不诚实的交易行为,使国际大型采购商逐渐对国内供应商的信用形成歧视。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累计形成10000多亿的商业拖欠,而其中多半是外商欠中国工业企业的钱。不可否认,这里面有外商失信、套现的因素,但也应看到我们的有些生产型企业,在国内虽然纪录好,但在国际贸易中的履约能力尚需加强。
2、信用推动适当。随着信用呼声的高涨,各地都在围绕信用建设出点子、定调子、找路子,但信用本身是一种制度文明,仅靠领导发动、口号宣传,或者借助某种活动压轴,往往引起群众反感,结果适得其反。
3、信用承诺流于形式。王忠明说:"类似于五讲四美三热爱、首都市民公约、里弄公约等等,看起来费劲,说起来费力,落实起来就更像是无根的风,吹到哪里,要么是清新一阵,要么要让人犯困。"
4、信用盲点普遍。在中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部门分割,地区割据的问题依然严重,它给信用建设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一种不能互联互通的环境里,不正当竞争极易导致规则失守,不被监督的行为容易滋生信用缺失。王忠明例举了一个有关的例子:1999年3月,人民银行专门向各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商业银行有计划地扩大个人消费贷款的发放力度。当时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尚属空白,相对滞后的信用制度建设,严重制约了相关业务的发展。由于业务竞争关系,各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事实上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只能片面地了解客户在本银行的交易表现,而对其在其他银行的交易行为和社会其他领域的信誉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统计数字表明,当时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不足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而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约在30-60%之间。
5、信用服务市场的政府垄断。信用服务市场作为特殊领域,目前在中国,其相对于民营中介组织,没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对因此而起的形式主义,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
由于深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要求突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作用,甚至以政府行为取代市场行为,以政府机构代替市场信用中介机构,起码在推动工作的初期由政府出资组建信用机构并垄断信用服务市场的个别声音,还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民间投资者不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因此,在有些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出现一定时期的政府部门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垄断现象,但上述情况一旦出现,为此付出的社会经济代价是沉重的,当然,不论社会经济决策者作出何种决策、判断,无论出现何种挫折或曲折,市场对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而言,总会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并作出客观选择,从国际经验、未来趋势看,突出极富中性的民营组织在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那么有效的模式就能有效地限制并克服形式主义的信用建设。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