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电视新闻标杆人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曾经的金牌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7月17日晚因脑血管疾病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92岁。 对于克朗凯特去世的消息,美国不少民众的反应是吃了一惊:“他刚去世啊?
对于克朗凯特去世的消息,美国不少民众的反应是吃了一惊:“他刚去世啊?我还以为……”
也难怪。克朗凯特这个名字睽违已久,早在28年前他就从电视新闻节目上消失了,连同他那句数十年如一日的结束语“事情就是如此”。
1.在巅峰时期激流勇退
克朗凯特最后一次在CBS播报晚间新闻,是1981年3月6日。
当时,他的节目每天都吸引约1800万个家庭观看。此前6个星期,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达到顶峰——荣获美国平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这位未满65岁的电视皇帝居然毫不恋栈,本身就是个重大新闻,吸引了约3600万户观看。观众不愿相信,这个每天定时出现在客厅的荧屏上、用奥巴马总统的话来说“成了家庭一员”的克朗凯特,真的从他们的生活中告辞。《新共和》杂志一篇评论说,这简直“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的钞票上撤下来”。
1916年11月4日,克朗凯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后来全家搬到休斯顿。他还在上中学时,读到了一个外国记者探险的故事,便立志当记者。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念书时,克朗凯特的一只脚就踏进了新闻界——被聘为《休斯顿邮报》兼职校园记者、一家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两年后他索性退了学。
此后,克朗凯特在美国西部的地方媒体转悠了几年,积累经验和名气。他被合众国际社聘用后,1942年被派往伦敦任随军记者,挖到了自己的新闻“富矿”:诺曼底登陆、纽伦堡审判……1946年到1948年,他担任合众国际社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和苏联人一样经历了饥饿,在冷战的第一线,目睹了整个地球从反法西斯战争转向东西两个集团的对峙。
2.把“播音员”变成“主持人”
克朗凯特平生最英明的一次选择,是1950年离开报纸、通讯社,转行到CBS,进入电视这个当时的“朝阳媒体”。随着电视成为大多数美国人获取时事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也推开了自己黄金岁月的门扉。
最初他主持一档普及历史知识的专题节目《你就在那儿》。当时CBS高管们认为电视新闻带不来大把广告,并没把电视产业的重点放在新闻上。然而早在1952年,克朗凯特就预测,电视有一天会主宰美国政治。1962年,CBS动员克朗凯特担任晚间新闻主持人,克朗凯特就此提出要求,强调这是档新闻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所以,他不仅要当主持人,还要当主编。
那时,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新闻都只有15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顶多只能概述一天时事要闻。1963年9月2日,克朗凯特用对肯尼迪总统的重头采访,将CBS晚间新闻延长到半小时,翻开了电视新闻新的一页。
克朗凯特并不是电视新闻主播的开山元老,却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他实现了从“播音员”向“主持人”角色的转变。克朗凯特主持的CBS晚间新闻,在收视率上跃居业界“大哥大”,一直称霸到他退休。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实践树立了新闻主播的职业规范。在瑞典,主持人被称为“Kronkiters”,在荷兰是“Cronkiters”,都源于他的名字Cronkite。
历数克朗凯特近20年播报的新闻,等于历数美国、世界大事记和名人录:越南战争、美苏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
那时的美国在几乎所有议题上都陷于四分五裂,观众最乐意倾听的,却是电视上这位满腹经纶的“沃尔特叔叔”指点江山。他在镜头中叼着烟管,有时穿着拖鞋,语调轻松,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3.为新闻人树立“黄金标准”
1963年11月22日,CBS中断肥皂剧《世界在转变》,播出克朗凯特对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的报道。
整个美国几乎停摆,民众只盯着电视屏幕。克朗凯特的主播风格一贯是冷静、从容的,不煽情,也从不故作惊人之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控制不住感情。这次报道,他一连六七个小时坚守在主播台上,在念出“肯尼迪总统于下午1点死亡……”之后停顿了片刻,摘下黑框眼镜,擦拭一下眼角,抑制住呜咽,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报道宣誓为总统的约翰逊的行踪。这个镜头长久地铭刻在观众的脑海里,从此他们便无条件地信任他,接受他报出的任何消息。
克朗凯特获得无数奖杯、奖状,其中一项荣誉是任何关于他的新闻必然要提的,就是他被评为“美国最可信任的人”。1972年的一次民意测验,克朗凯特在“美国最受信任的公众人物”中排名第一,排在总统与副总统之前;1974年,他又当选为“最可信的电视新闻主持人”。1980年,一项针对家庭主妇的调查显示,在最值得信赖的公众人物中,克朗凯特独占鳌头,获得40%的选票。
克朗凯特独家拥有的高公信力指数,是在几十年中由认真、客观地播报一条又一条新闻积累起来的。
克朗凯特说:“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要做——说出真相。”从他读高中时为校报当体育编辑起,他就发现在记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一种严肃的契约,萌发了新闻人必须做到“准确和诚实”这一信念。为了电视屏幕上的半小时,他要从早到晚忙上一天,给消息来源打电话,与编辑一起商量报道角度……有时他坐上主播台即将开播,还向编辑提出质疑,催着核实某个人名或数据。
另一个让他失态的时刻,是1969年7月20日报道人类登月。克朗凯特一贯对太空探险心驰神往,他妻子曾回忆道:“他在晚上一直盯着星空,唠叨‘我必须到那儿’。”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使他面对摄像机时不像一个老练的主播,而像个狂喜的孩子,不停地惊呼:“人类登上月球了!……哦,天哪!……他们坐在月亮上!……我的上帝!”
接下来的30小时里,他做了27小时节目。后来他获得了一块月球岩石,是太空总署以外惟一得到这份珍贵礼物的人。
克朗凯特成为“美国最可信任的人”,不是因为播报了重大事件,而在于秉持“公正、客观、准确”的操守。他在回答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拉瑞·金的问题时说:“我们都有偏见,但我们明白,做报道时要摒弃偏见。”
正如多年任克朗凯特制作人的堂·修伊特所说,克朗凯特为新闻人树立了“黄金标准”。
4.“在动荡世界里发出坚定的声音”
从1964年到1967年,克朗凯特一直批评白宫的越南政策。1968年,克朗凯特为获得第一手消息去了东南亚,回来后他播报说:“美国领导人的乐观主义屡屡令我们失望,对于他们在乌云中发现的银光,我们再也不会相信,现在可以更肯定的是,越南的血战将以僵局告终。”
时任总统约翰逊的助手比尔·莫耶回忆,约翰逊看完节目后,关掉电视,沮丧地说:“如果我失去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的多数。”人们相信,克朗凯特这档节目最早宣告了约翰逊越战决策的失败,成为美国舆论的转折点,促使约翰逊加快了从越南撤军的决定。克朗凯特曾说,这是他说出的最大真相,“我所做的反越战报道,加速结束了这场战争——这是我最为自豪的事情。”
1972年10月,克朗凯特打破每条新闻不超过两分钟的常规,用更长时间报道水门事件这一丑闻。克朗凯特在自传中回忆,在水门事件中,除了尼克松的副手向CBS老板威廉·佩雷施压外,“CBS的管理人员从来没有给晚间新闻节目任何压力,以迎合政治或者商业的需要。”
可见,克朗凯特坚持讲出真相是很了不起,但并不需要超人的勇气。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严酷到说真话可能丢饭碗甚至掉脑袋的危险——不是连总统也只能去设法理解、适应克朗凯特的看法吗?
如今,精英掌控媒体的局面,正受到民众通过博客、手机、Facebook、Twitter自行发布信息的新浪潮的冲击。然而克朗凯特追求真相的精神并没有过时。有人曾问他对海量信息和新闻权威被弱化怎么看,他说:“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克朗凯特与堪萨斯一家杂志的妇女版编辑麦斯威尔于1940年3月30日成婚,一起走过了65个春秋,麦斯威尔在2005年逝世。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退休之后的克朗凯特打网球,驾帆船,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年过9旬的他撰写专栏文章,批评小布什深陷伊拉克战争,批评反毒品策略,呼吁全世界应对全球变暖……
时代潮起潮落,媒体推陈出新。克朗凯特这样的标杆穿过了岁月的风沙,“在一个动荡世界里发出坚定的声音”(奥巴马语)。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