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资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来源:上海金融报
2009-07-16 17:26:52
标准普尔在该份名为《中资银行面临的国内信用风险高于次贷危机》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资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推高信用风险。由于国内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或将出现的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中资银行在维持资产质量上面临日益严
标准普尔在该份名为《中资银行面临的国内信用风险高于次贷危机》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资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推高信用风险。由于国内宏观调控措施力度加大,以及或将出现的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中资银行在维持资产质量上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信用风险。尽管贷款质量大幅度恶化目前看尚不太可能,但倘若出现这种情形,将对评级造成负面影响。而市场风险尽管清晰存在且威胁不断加大,但总体仍可控制。
市场风险仍然较低
中资银行的市场风险偏好总体比较保守;而且尽管风险管理能力距离市场领先水平尚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与其自身并不复杂的市场风险状况是匹配的。
中资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由于存贷款基准利差受保护,而且按市价计量的投资组合规模较小(见图一),目前中资银行的利率风险较低。中国政府对存贷款利率分别设定上限和下限,且在进行利率调整时,通常更有利于银行而非存款人。在利率处于上升周期时,对1年期以上贷款在每年年初自动上浮的做法也令银行受益,但却严重阻碍了利率对冲工具的发展。最近几年,中资银行持有的按市价计量的投资(包括交易类证券及可供出售证券)的绝对规模快速增长,但相对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07年6月底,交易类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在获评级银行总资产的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不足1%和8%。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A-/稳定/A-2)此类投资比重较高,同期这两类证券占其总资产的比率分别为2.64%和15.7%。不过,考虑到中国对冲工具市场尚不发达,以及利率最终将实现自由化,随着各中资银行继续增持固定收益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日证券),它们也将面临日益上升的利率风险。
二、汇率风险。尽管主要中资银行通过资本注入和海外上市获得大量外汇,但外汇头寸规模仍然较小,因此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非常有限。而货币对冲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人民币可控、稳步的升值也降低了汇率相关风险。
三、股票投资风险。中国国内股市的波动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因为政府禁止中资银行在境内股票市场进行自营投资。虽然主要银行均通过子公司在海外股市进行投资,但与其总资产相比,这种投资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将众多国际银行卷入其中,但由于大多数中资银行在该市场的涉足规模较小,因此对它们的直接影响有限(见表一)。其中中国银行的风险最高,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持有的美国次级房贷支持证券和相关债务抵押债券从6月底的96.5亿美元降至79.5亿美元(相当于其所有者权益的13.4%)。2007年9月底,中国银行已经对此类证券计提7.94亿美元拨备。但是,在合理水平的压力测试下,标准普尔预计新增拨备可能低于34亿美元(即中国银行2007年前三个季度净利润497亿元人民币的50%)。因此,仅凭这个因素尚不足以对目前评级造成压力。
尽管全球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波动,中国国内存款准备金率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处于15%的历史高点),但大多数中资银行保持稳健的流动性。由于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为干预人民币升值过快,中国中央银行不得不持续向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大多数中资银行拥有足以维持手中次贷相关资产(主要为高清偿等级品种)到期的流动性。持有资产到期的信用损失可能低于银行在目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匆忙出售资产的损失。
信用风险潜在威胁加大
获评级中资银行目前的贷款质量不错。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GDP增长率高达11.4%)、信用风险管理改善以及新增贷款快速增加(见图三)稀释了不良资产,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包括公开披露的不良贷款、抵债资产以及债转股资产)继续下降,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持续快速上升(见图四)。另一方面,资产结构日益从信贷资产转向非信贷资产,从高风险的企业贷款转向风险较低的消费抵押贷款,这也使得资产质量受益。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吸引了不少投机者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投机性购房交易。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房价降温措施,一些杠杆性较高的借款人可能面临压力。因此,住房按揭资产的质量出现一些波动应当是不可避免。但即便房价发生大幅回调(例如幅度达到20%-30%),也应当不会引发大量的拖欠还款行为,这是因为首付款比例较高(首次和二次买房的最低首付比率分别为30%和40%),名义家庭收入增加(见图五)以及非自用按揭借款人所占比例较低。从历史记录来看,个人贷款的信用损失要低于企业贷款。中资银行个人贷款中的90%为住房按揭贷款,此类贷款的减值比率目前不足2%。
即使中国股市出现剧烈下挫,借款人偿还按揭贷款的能力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这是因为境内股市无法进行保证金交易,个人投资者在股市的投资风险从而不会被过度放大。
但中资银行企业贷款业务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由于中国政府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措施遏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及解决经济增长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失衡,贷款增速将可能放缓。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政策,对各银行下达新增信贷规模指导性计划,此举可能有效限制企业信贷增长。2008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外币评级:A-/正面/A-2)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银行;外币评级:A-/稳定/A-2)的新增信贷指标分别为2600亿、3650亿和3500亿元人民币。尽管经济增长强劲,但截至2007年6月底,获评级中资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平均比率依旧高达6.7%。2008年企业业务前景不甚明朗,不良贷款比率可能会显著增加,因为信贷紧缩政策可能对财务杠杆较高的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关注类贷款恶化为不良贷款,而且贷款增速放缓也令稀释作用降低。
随着资本、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及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费用增长,下游制造商已经感受到压力。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不佳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可能引发外部需求萎缩,从而对出口商,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冲击。房地产市场的回调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造成巨大压力。一旦国内股市进入熊市,国内企业的财务灵活性将下降,从股票交易中获取的利润将大幅减少。
最近几年,由于净利息收入大幅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速加快、成本效率改善以及信贷成本有利,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银行家们低估了贷款快速增长引发的信用风险的威胁。控制信贷规模增长会给银行业带来短痛,但如果放任其快速增长,则银行在保持信贷成本稳定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受促使国内经济降温的强硬措施以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连锁反应,获评级中资银行的贷款质量可能会下降,但目前来看,发生大规模恶化的可能性还不大。倘若出现大规模贷款质量恶化的情形,将会对银行利润及评级造成负面影响。市场风险尽管看起来来势汹汹,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插曲。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昆明信息港
2017-11-22 1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