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行往事——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记

来源:中国金融网 2009-07-15 15:12:24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是日本大型银行之一,该银行的破产一度引起了日本金融大动荡。在1998年破产前,长银的贷款余额占日本民间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以上,如果长银一下突然被消灭,日本GDP将下降1%,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是日本大型银行之一,该银行的破产一度引起了日本金融大动荡。在1998年破产前,长银的贷款余额占日本民间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以上,如果长银一下突然被消灭,日本GDP将下降1%,失业人员将增加70万人。

  长银是于1952年12月以政策目的成立的制度银行。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各城市银行大都处于“超额贷款”状态,即银行的贷款余额超过存款余额的10%。为了保证日本的重要产业部门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购买设备,重建日本经济,日本政府建立了长期信用银行制度。长期信用银行是一种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然后向重要产业部门的企业发放长期设备资金贷款的专门政策性银行。

  在实施长期信用银行政策时,日本从竞争发展的角度考虑,批准了两家长期信用银行,一家是有80多年从事产业金融历史的日本兴业银行,另一家就是新批准成立的长银。1957年又成立了日本债券信用银行。

  政府对新成立的长银给予了十分优厚的政策扶持,以认购优先股的投资方式提供了50%的资本金。在成立后的三年中,大藏省资金运作部认购了长银发行的全部金融债券的40%,第一任行长和第二任行长都是大藏省的高级离职官员。此后,在近20年中,总有一位大藏省离职高级官员担任副行长或独立董事。

  长银不仅是日本的主要大型银行之一,同时,也是国际性的大银行,LTCB(长银的英文缩写)这个名称在国际金融界的知名度相当高。

  长银破产过程

  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长期持续下跌,到1997年,日本金融业开始动荡不安,媒体不断传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破产的消息。1997年11月,日本有3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危机浮出水面。

  1997年11月,日本大型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出现经营危机,储户纷纷将存款转入其他安全的银行,导致银行周转资金短缺,被迫倒闭。

  1997年11月,三洋证券公司因无力偿还短期资金,申请按《更生法》破产,在短期货币拆借市场引起震动,这是二战后在短期货币拆借市场发生的第一起不履行债务事件。

  同年,日本大型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因资金短缺而被迫自主停业。

  这三起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引发了银行业的危机感,为解决资金紧张的财务困境,银行开始拼命收回对企业的贷款,同时,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新贷款。自1997年11月起的4个月内,全国银行的贷款减少了12万亿日元。企业由于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只好靠出售手中的证券维持企业资金周转。结果,银行股票被大量抛售,一方面瓦解了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的关系,另一方面导致了银行股票的大幅下跌,使得股票市场不断下跌,银行的账外股票资产价值缩水甚至出现亏损。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危机。

  1998年6月5日,日本媒体《现代》月刊发表预测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即将破产的长篇报道。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水平,通过对长银大量的经营数据和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预言长银的破产迫在眉睫。尽管长银出面作了许多解释,但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

  6月9日,长银沃巴格公司受客户(国外机构投资者)委托一举抛售150万股长银股票。长银沃巴格公司是长银与瑞士银行(SBC)和瑞士联合银行(UBS)合资设立的一家证券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6月1日开张营业,主要业务是长银的投资银行业务。长银自己的公司大宗抛售长银股票引起市场恐慌性抛盘,当日收盘时长银股价从前一日的181日元下跌到140日元,下跌41日元,跌幅高达22.65%,成交量是前一交易日的30倍,达到2900万股。

  17日,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和戈德蔓·撒克斯公司分别抛售390万股和270万股长银股票,再次重创长银股价,跌到120日元。

  18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把长银的债券等级一举下降三级,定为投资风险最大的“不适合投资”级别。

  19日,共同社报道说,据有实力的政府官员表示:在政府主导下,长银将与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合办。《东京新闻》、《产经新闻》以及许多地方报纸都以头条新闻报道说:长银已经无法自主重建。由于媒体的炒作,长银股票开盘就大跌,在上午交易中跌穿100日元大关。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以向政府部门确认两银行合办消息是否属实为由,下午暂时停止了长银的交易。

  当晚,长银方面证实合办消息不属实。但长银大势已去,长银经营者的解释已无意义。

  在外国证券公司、投机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抛售打击下,长银已经失去市场信用,股票价格一泻千里,债券价格同样大幅下跌,长银的资金链就此断裂,新发行的债券无人购买,债券融资渠道丧失。

  长银的重要客户为避免风险,纷纷与长银解除金融债券合同,长银的营业部挤满了前来解约的客户。女职员面对离去的客户,深度鞠躬,恳切地说:“以后如有机会,请再光临。”此情此景,令人百感交集。

  在这种情况下,长银每天流出的资金高达约10亿日元。从《现代》月刊发表长篇报道开始,在国际机构投资者的猛烈攻击下,长银“城堡”不到三个星期就被攻陷。

  6月26日,长银与日本住友信托银行达成合并协议,政府亦表示赞同,暗示在合并后实施援助,对长银的债权人给予保护。两行行长分别会见记者,住友信托银行行长强调,长银解体后,只继承优良债权。而长银行长表示,在合并后保证员工的就业。二者见解截然不同,引发投资的担忧,结果住友信托公司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长银股票的跌势也未终止。最终,两家银行的合并事情告吹。

  最后,长银只好宣布破产。

  长银自救失败

  实际上,长银的危机在1997年就已显露。在1997年11月到12月,伴随着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长银的股价就表演高台跳水,从每股600日元跌到200日元。

  由于股价大跌,与瑞士银行的合作也出现问题。1997年7月,长银为摆脱经营困境,与瑞士银行达成全面合作协议,长银拿出三块最具发展前景的业务,即投资银行、投资顾问和私人银行业务,与瑞士银行成立合资公司来共同经营。为密切关系,两家银行决定相互参股3%。瑞士银行在获得了这些好处后,承诺认购长银发行的700亿日元的债券和1300亿日元的优先股。

  如果两家银行合作成功,则是一个双赢局面。长银的期望是把瑞士银行拥有的先进金融技术与长银拥有的强大法人和个人客户基础结合在一起,共同开辟新业务。长银在长期的金融债券发行和交易中,拥有大量企业和个人资产家的名单,在大企业年金运作的投资顾问业务方面也卓有成就,这些优势对瑞士银行很有吸引力。长银目前最希望从瑞士银行得到的是2000亿日元资金的注入,这2000亿资金关系到长银的生死存亡。

  但由于长银股价暴跌,瑞士银行以股票市场行情不好为由,推迟认购2000亿日元的长银优先股和债券的计划。同时,要求修改相互参股3%的计划。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在1998年4月,确定相互参股1%,但由于此时长银股票已大幅度下跌,长银并未得到瑞士银行的多少资金。同时,长银与瑞士银行的合资公司长银沃巴格证券公司和长银投资顾问公司相继成立。

  在与瑞士银行的合作中,长银没有得到事关生死存亡的资金注入,但却把堪称长银生命的客户资料和许多长银花巨资培养起来的优秀人才置于瑞士银行的控制之下,所以此次合作给人的感觉是长银被国际性大银行玩了一把。

  此外,在与瑞士银行商谈合作的过程中,长银向对方提供了主要的经营资料,瑞士银行对长银经营状况之差感到十分吃惊。同时,这些内部资料也被泄漏出去,1998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说:“长银是面临危机的银行”。据此,有关长银危险的流言在海外传开,到6月份,长银的股票遭到美国及欧洲机构投资者的大宗抛售,引发长银危机。

  长银破产原因

  长银破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不良资产,随着房地产价格长期持续下跌,导致投资者和储户信心逐步丧失所致。

  首先,长银拥有破产企业EIE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EIE公司是东京协和信用组合理事长创办的公司,该公司利用长银和其他银行的贷款在国外收购和建造了许多非常豪华的旅馆、饭店和观光旅游设施,颇受游客欢迎。但由于收购价格和建造成本太高,导致在经营上连年亏损。

  长银是EIE公司的主贷款银行。当长银发现EIE经营上有问题的时候,已向该公司贷款约500亿日元。如果此时撤回贷款,EIE必然倒闭,这将给长银带来一大笔不良资产,并且可能得罪其他为EIE提供贷款的银行。因此,长银在其他银行停止对EIE贷款的情况下,继续追加对EIE公司的贷款支持。

  在EIE破产后,长银接管了该公司的经营权和债务,并决定追加贷款,完成EIE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观光设施、旅馆和饭店等未完工建筑工程,最后对EIE公司的总贷款额增加到3000亿日元。这些贷款额最后大都变成了不良贷款。

  其次,长银系列的非银行公司拥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在长银的直系非金融公司中,日本租赁公司、NIE公司和日本蓝迪科公司等三家公司拥有的不良资产最多,1997年时高达12000亿日元。长银多次想清理这三家公司,甩掉沉重的包袱。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清理问题被一直拖延下来。其一是,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向这三家非银行金融公司提供了贷款,它们都是定期购买长银金融债券的优质客户。由于它们与长银关系密切,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仍继续向这三家非银行金融公司融资。如果长银清理这三家公司,大部分贷款资金将变成死账,长银将失去信用,同时也将失去金融债券的主要买主。其二是,这三家公司的借款很多,三家公司的累计借款额接近3万亿日元。如果清理这三家公司,大部分借款将无法偿还,为这三家公司提供巨额贷款的日本农林系统金融机构势必陷入经营危机,还有那些中小型人寿保险公司也将受到打击。长银不想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也不想失去信用。此外,日本行政当局为了防止金融混乱,也不同意清理这些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长银只好采用“把问题挂起来”的拖延策略。

  长银拥有的这三家非银行金融公司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因此,只要地价继续下跌,这三家公司的不良资产就会不断增加。这是长银信用等级从1995年开始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长银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上面,所以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导致长银倒闭的主要原因。

  第三、日本股票市场长期熊市导致长银经营情况不断恶化。1997年,日本股票市场展开新一轮跌势。由于股价的下跌,银行的账外收益大幅度减少,使得自有资本比例不断下降。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不能低于8%。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的规定,长银只好加快回收贷款速度。这使长银的经营情况迅速恶化。

  加速回收贷款措施使长银的优质客户不断流失。因为,同意偿还贷款的企业只是手头资金富余的大企业,经营不好的企业无力还款。结果,长银失去了优质客户,剩下的全是经营不好的企业的不良债权。

  如果强迫企业归还贷款,企业只好抛售所持有的长银债券和长银股票来筹集资金,这是因为日本业务往来密切的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经常是长期交叉持股。结果造成长银的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长银的信用不断降低。

  长银总行为了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要求各营业部按规定指标减少贷款额,削减贷款客户数量。完成这些指标就意味着将失去许多优质客户,这使得长银各营业部的客户日益减少,经营业绩迅速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知,长银的破产是由于日本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使得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优质客户流失所致。

  从最终根源上来说,长银破产是美国政策对日政策所致。因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的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美国对日本的一系列金融政策造成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IMF上调中国经济 国际评级机构被打脸


第一黄金网 2016-04-13 10:13:28

惠誉:确认美国AAA评级 展望稳定


网络 2014-09-22 23:29:24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