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吴睿鸫:质量信用黑名单须惩罚机制配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09-06-19 11:29:27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16日表示,质检总局将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把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存在质量问题、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实行严格监管,并对外发布。 长期以来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16日表示,质检总局将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把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存在质量问题、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实行严格监管,并对外发布。
    长期以来,假冒伪劣、掺假使假、降低生产标准等质量失信行为屡屡出现。基于此,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对企业质量信用各个等级的划分要求和依据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尤其是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让消费者眼前一亮。
    《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在今年11月份起实施后,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也会随之开始正式生效。但笔者发现,即将执行的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公共政策。因为,国家主管职能部门只强调了企业纳入“黑名单”后公开和公布制度,而没有详尽而周密的严厉惩罚机制做保障。
    经济规律一再证明,只有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收益时,失信行为才会真正降低。所以,笔者觉得,国家即将隆重推出的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必须建立惩罚失信机制与之配套。具体讲,起码应涵盖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自我心理惩罚。主要是指个体因失信行为,受到良心谴责和折磨,但这种惩罚受个体道德观念、教育程度等所决定的,由于约束性不强,短期内不可能大的改观。
    其次,社会惩罚。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也是一种社会惩罚,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诚信体系的脆弱,这种信用惩罚机制,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最后,法律惩罚。法律惩罚是由司法制度和司法环境所决定的,倘若执行到位,这项惩罚机制最为奏效。可是,近年来,无论是食品、药品等企业,还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消费相关的企业,因行业自律的缺失、诚信意识的淡薄,质量信用问题一再挑战消费者的心理底线,公众的消费信心屡受致命性打击和重创。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律对失信企业的处罚软弱,即便处罚,也大都伤不到企业的筋骨。
    因此,要想质量信用“黑名单”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眼下最要紧的是,充分利用这项公共政策执行前两三个月的缓冲期,抓紧构建一套惩罚机制,重点放在法律惩罚机制的构建上。譬如,建立质量担保机制,对劣质产品生产商实施严厉的赔偿机制等。
    惟有法律惩罚机制的完善与到位,才能让质量信用“黑名单”,成为扭转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催化剂”。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被新消法改变的世界


网络 2014-03-15 22:00:17

新消法一: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


网络 2014-03-15 21:44:29

2014年全国两会的十大热点


网络 2014-03-08 23:08:29

2014年全国两会,你最关心啥?


网络 2014-03-08 22:46: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