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只是信用扩张的表现形式
来源:重庆企业信用网
2009-04-21 14:21:41
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美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经济地位,及在全球所发挥的作用,在其“发展自身、利益最优”的根本策略下,其经济状况及主要发展策略,会自然、主动地影响其他经济体,使其成为源头传感器,波及全球经济。这就是经
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美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经济地位,及在全球所发挥的作用,在其“发展自身、利益最优”的根本策略下,其经济状况及主要发展策略,会自然、主动地影响其他经济体,使其成为源头传感器,波及全球经济。这就是经济一体化后,各个经济相关体在经济失衡后,产生矛盾后的再发展,这一过程循环往复,而科技发展又刺激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这一流动将在目前信用扩张体系中继续进行,从而产生了经济周期循环波动。目前萦绕人们耳边的流动性过剩,笔者认为只是信用扩张的表现形式,信用扩张所造成的诸多假象,使流动性过剩成为市场的炒作因素。
一、经济循环的性质
(一)经济循环性质
18世纪以前并无所谓真正的经济循环,以往虽然有经济萧条现象,但起因非常明确,或是为筹措战争经费,或是国王征收税赋等。从1750年开始,工业化国家经济活动开始出现重复发生循环波动,起因并不明显。这期间发生了两项重大事件:一是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二是中央银行的活动,是由政府当局控制的部分准备金中央银行活动。当时政治经济学探索经济循环起因基本是从上述两个因素出发,分成两大学派,一是“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循环活动起因于市场经济内部的某些因素,另一学派是以理嘉图(David Ricardo)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分析纸币与信用扩张对于贸易的影响,并以此解释经济循环。最后内部学派赢得胜利,后来形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独霸地位。
(二)密西西比事件
密西西比事件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当时法国政府的偿付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此时,苏格兰人约翰·劳出现了,他运用货币、信用与政府融通的新颖观念,认为通过妥善管理信用扩张,并以通货膨胀方式发行货币,即可以达成经济繁荣的目的。1716年,摄政王发布命令,通过约翰的银行发行1.2万股股票。随后摄政王又授权发行银币纸币,宣布纸币可以依据面额缴纳税金。大众对纸币的信心迅速增强,纸币兑银币溢价高达15%,公债交易价格有78.5%以上的折价。由于人们对通货恢复信心,国内与对外贸易也开始复苏。
摄政王奥林斯公爵认为这是迅速清偿政府公债的良机,随后他在1717年犯下了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他授权约翰成立一家新公司,拥有唯一特许权在路易斯安那特区交易,包括整个密西西比河西岸在内,当地蕴藏大量的黄金与白银。第二,将约翰的银行改为国有银行,随后以放款方式发行十几亿银币的纸钞(银行以往的纸币发行量从未超过6000万银币)。由于是以通货膨胀方式发行纸币,结果造成大量而快速的信用扩张,信用扩张产生的结果就是投机性繁荣。
在繁荣期中,密西西比公司表现最为突出,由于其拥有特权,在与各国贸易过程中,发行新股票立即造成投机热潮。在信用扩张的背景下,新股票价格在几小时内便上涨了10%—20%。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繁荣可以持续下去,纸钞信用果然维持了数年之久,但支持纸币的黄金与白银逐渐流往国外。与所有信用驱动的繁荣一样,以通货膨胀方式发行纸币,导致法国物价普遍上涨,国外产品的价格相对低于国内。 1720年5月20日,银行终于停止支付硬币,与约翰有关的股票价格剧挫,纸币兑黄金与白银的价格一路下滑。
密西西比事件是一个显示信用扩张对经济影响的典型范例。经济历史上每一个繁荣与衰退的循环都呈现出类似的模式,经济衰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经济活动趋于迟缓,社会要求政府必须提出“某些对策”,呼吁停止以通货膨胀方式发行货币,平衡政府预算,减少政府赤字,稳定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币的价值。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政策上必然需要以某种形式干预市场的自由运作,最后又出现新的信用扩张,于是又出现了另一个繁荣与衰退的循环。
二、造成经济循环的原因并不是过度投资
我们都知道,信用扩张的直接结果会导致市场毛利率下降,这将鼓励企业家把似乎存在的资本p1+p2+p3+p4+r(p:信用扩张前夕可以运用的资本数量;p1:用来继续生产原来已有的产品;p2:用来生产新发明的产品;p3、p4:信用扩张刺激下企业家决定生产额外的资本;r:以p生产时所必须储蓄的重置资本),视为实际存在的资本p1+p2+r,这才是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对于“繁荣与衰退循环”的最严重误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家通常会责怪国家制度的缺失,认为“过度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主因。
信用扩张造成的不当投资,迟早会令经济繁荣趋于瓦解。在繁荣衰退的循环结束时,实际的生活水准与整体经济的财富,或许仍大于循环之初,但如果没有信用扩张,情况必然更理想。在中央银行信用管制影响下的市场中从事投机活动,辨识繁荣与衰退循环的发展阶段,了解“货币与信用供给”情况,才是客观、理性投资定位的关键。因此,造成经济循环的原因并不是过度投资,而是“不当投资”。
三、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仍在重复经济循环经典模式
在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就是控制整个“联邦准备体系”货币与信用供给的关键。1984年7月24日,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宣布,“美联储的紧缩性政策并不恰当”,股票市场在同一天见底,隔天便展开新的多头行情,其掌握的经济权力可见一斑。
美国是个举债成瘾的政府,长期来看,美联储的政策有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它将持续扩张,货币供给将继续增加,美元的购买力将不断下降。美国政府持续采用赤字支出政策就是真实写照,这也基本上是美国政府数十年来的运作方法。美国有两个主要举债通道:一般民众或美联储;为了清偿债务,它每年都必须借入更多的资金。
货币与信用扩张的循环模式如果仍在往复,从更长的时间和历史规律看,这个程序迟早会结束,由于其影响层面深远,一旦结束,我们将目睹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调整——大萧条。不过,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的长波周期里,仍会有相当长的时间处于繁荣的经济扩张期。需要关注的是,在繁荣扩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短暂而剧烈的经济衰退,以缓和先前的通货膨胀扩张。
四、我国进入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周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GDP连续5年稳定增长后,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长时间的强势增长,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的积累,初步判断我国经济已进入到新一轮经济长波的上升阶段。
以股票资产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的繁荣是最具代表性的,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将是大势所趋。经济从实体到虚拟的转换必将带来金融市场的繁荣,流动性增加将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我国自2006年开始连续多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2007年6月,根据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和货币政策操作需要,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这些均是调整流动性过剩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为货币体系 发挥作用打下了基础。
随着我国贸易的增加,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已增至1.33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建立发展金融信用体系奠定了基础。在金融信用发展初期,必将显现经济的繁荣,届时,商品和股票资产在上升趋势过程中的重新定价也将是必然结果。
五、流动性过剩只是信用扩张的表现形式
“流动性过剩”目前已成为描述国内外宏观经济现状的一个关键词汇,现阶段市场关于流动性过剩的广泛讨论,使金融资产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定价、扩张。利用好当前流动性向我国汇集的大好时机,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和保证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或许才是当前的重要策略。
经济循环就是信用扩张与收缩的结果,由于信用扩张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只是刺激繁荣的必要工具,面对目前仍未改变的循环规律,在世界经济进入第五次经济长波上升周期时,借势获取投资收益才是参与金融市场的真谛。我国应抓住这一经济转型渐进性模式中的历史性机遇,理性客观地评价市场流动性和外汇储备规模。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中国新闻网
2016-01-19 1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