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

来源:现代教育报 2008-12-26 11:13:04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信教育”,就是以诚为本的教育,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对自身、对学生、对家长和社会,对科学、学问等所有教育的主客体均实事求是、讲求信誉和信用的教育。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信教育”,就是以诚为本的教育,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对自身、对学生、对家长和社会,对科学、学问等所有教育的主客体均实事求是、讲求信誉和信用的教育。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呢?

    一、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关注孩子行为结果和过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在此我们举一个相关方面的例子,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的依据和重点的不同。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例如,中国人对孩子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如果孩子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会给以默认甚至赞许。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因此,要改变或根除儿童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必须从根本上纠正只重行为结果而无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儿童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教师应带头实践“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为班级的比赛分数而允许或默认学生的“替跑”或“超项”现象。

    二、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一些学生个体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相应的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特别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具体而言,教师对工作要忠于职守,决不能敷衍塞责;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民族、性别、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学习成绩以及身心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学生;教师决不能因个人私利向学生和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或谋求其他方面的方便和好处。

    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运用数学技术进行明礼诚信教育。老师想知道班上有多少人进过网吧,于是他挨个问他的学生:“近期你到网吧上过网吗?”他能得到什么答案呢?十有八九是“没有”——即使是那些去过的学生也会这样回答!这样,教师将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信他吧,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撒谎恶习;不信吧,会把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难道只有“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诚实,别撒谎!”而听不听则全靠他的觉悟?不!运用数学技术能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

    安排一间无人的空房子,里面放一个低箱子,箱子里面放m个红球、n个白球:一张卡片,正面写两个问题:“①你的生日是否在七月一号之前?②你是否进过网吧?”反面画上答题卡。

   每次安排三位同学进入房间,在纸箱里随机抽取一个球,若是红球,则答第一题;若是白球,则答第二题。这样即使老师看到了该学生的答题卡,也不知道他究竟是选答哪题!学生据此认为“安全”,于是放心作答。那么老师能分析出进过网吧的学生数目吗?能!我们知道,摸到红球[P9(红球)]或摸到白球[P(白球)]的概率分别是m÷(m+n)和n÷(m+n),做第一题时答“是”的概率[P(是红球)]是0.5收集所有答题卡后数出答“是”的数目除以总数得到答“是”的概率P(是),由概率知识:P(是)=P(是(红球)×P(红球)+P(是白球)×P(白球)。这就得到一个一无一次方程,可以解出P(是白球),它即是进过网吧的学生比例。这样,既达到调查目的,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诚实回答的机会,为学生今后的诚实打下了基础,有助于培养他们诚实信誉的品质。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理事会)


网络 2014-04-13 19:06:35

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网络 2014-04-13 17:50:00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