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熊市遇上A股全流通化 “破发”可能成为常态

来源:羊城晚报 2008-09-04 11:02:22

大盘持续调整了10个月,上证指数已跌去62%,并逼近上一轮牛市的高点2245.43点。随着大盘的大幅调整,上一轮熊市出现过的破发股、破净股、市盈率低于10倍的个股、1元股……陆续出现,与上一轮熊市不同的是,本

  大盘持续调整了10个月,上证指数已跌去62%,并逼近上一轮牛市的高点2245.43点。随着大盘的大幅调整,上一轮熊市出现过的破发股、破净股、市盈率低于10倍的个股、1元股……陆续出现,与上一轮熊市不同的是,本轮熊市恰好遇上了A股市场全流通化,这些现象背后有怎样的市场意义,又有什么潜在的风险呢?

  客观看待低市盈率

  破发、破净、1元股带来的恐怕都是风险的提示,而不是投资的机会,不过低市盈率股的大量出现对投资者而言却是一个福音。

  虽然以单一市盈率指标来判断某个公司的股价是否低估过于简单,但对美国股市的长期实证研究表明,低市盈率选股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尤其对大盘股较为适用,能够取得超越指数的收益。

  截至9月1日,两市已有95只个股滚动市盈率低于10倍,10-15倍的则有194只。当然其中相当多受益于不能持久的重组收益,或者行业恰好处于周期高峰后的拐点(比如钢铁、房地产等)的个股即便市盈率低也没有实际意义,但部分行业、部分个股已经可以给予足够的关注了,比如滚动市盈率在10倍左右的高速公路股。

  在大盘极弱的情况下,即使低估了的个股也可能会被错杀。所以在低市盈率的个股中筛选出关注对象后,投资者也不必急于全仓杀入,可以以金字塔建仓的手法在跌势中逢低介入,或者待其摆脱大盘的影响逆市转强之后才积极跟进。

  “破发”可能成为常态

  在本轮熊市中最早破发的是在牛市末段上市的大盘股,随着熊市的深入,“破发”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也纷纷破发,而且破发离上市的时间越来越短。截至9月1日收盘,已有77家新老划断后发行的新股“破发”,这些破发的个股均是2006年11月下旬上证指数重上2000点之后上市的,约占同期上市新股的1/3。不少投资者甚至某些专家都因此认为,资本市场将因为大面积“破发”失去融资功能,有人甚至将破发视为股价便宜的标志,其实不然。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是市场化定价的,新股“破发”司空见惯,2007年美国上市的新股中有约1/3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破发”并不会导致市场失去融资功能,因为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可以随行就市,市场本身会主动向下修正发行定价,上市公司只要愿意调低发行价就可以实现融资功能。

  资本市场除了融资功能之外,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是进行资源配置。如果没有“破发”,像以往的A股市场那样长期保持“新股不败”神话的话,劣质企业只要能混过行政审批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就不可能被制止;资源就不可能向优势企业倾斜,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就不能正常运转。

  A股市场的发行定价也已经开始学习成熟市场走市场化定价的道路,但是在“新股不败”神话的光环下,券商承销业务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为了争得这样的赚钱机会,券商等中介机构不得不放弃其本应中立的立场,帮着上市公司进行“包装”,忽悠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不管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所在,盲目报高价,人为地制造估值“泡沫”,扩大A股市场的风险,加剧了A股市场的振荡;新股发行成为一种“无风险高收益”套利机会。

  假如“破发”成为常态,承销商必须考虑发行失败、包销等风险,不得不提高对承销对象的要求,成为制约上市公司“恶意圈钱”的一股力量;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会理性报价,减少新股泡沫;申购新股不再是“无风险”套利机会,云集在一级市场的套利资金才会得以疏散。

  仙股时代可能来临

  8月28日,当*ST梅雁盘中跌破2元大关时,1元股的重现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8月末A股总数已达1608只,加权平均股价8.37元。其中3元以下个股有64只,3-5元之间的个股有482只。

  黄金有黄金的价格,垃圾有垃圾的价格。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天公地道的。但A股市场不是这样,在A股市场,黄金能够有黄金的价格,但垃圾却不会是垃圾的价格,仍然是黄金的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壳资源”价格。

  在国际成熟市场“壳资源”也有价格,不过很低,低到每股几分钱都不值,就像香港股市的“仙股”,股价很低了,交投仍然极不活跃。因为在成熟股市,上市不需要行政审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后基本都能上,基本上不需要花巨大的代价去“借壳”。

  但中国企业在A股上市还很难,要排很长的队,要花很多的公关费用……于是A股的“壳”都很吃香。而且A股垃圾中有不少国企,包含了部分政府信用,诸多濒临退市的公司最终都被政府手把手地扶了起来。

  A股的“壳”很吃香还有一个放不上台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内幕交易来赚取超额利润———一家一文不值的烂公司,庄家可以在宣布重组方案前大量低价买进,等重组方案出台后,就可以获得暴利。有时甚至不需要实质性的重组,只需要有个重组意向就能把股价炒翻天。

  既然A股的垃圾有这么多好处,谁还会真把它当垃圾?自然可以像黄金一样吊起来卖了。

  似乎这样并没有什么坏处啊?其实不然,垃圾当黄金卖,必然会破坏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而且权利寻租、内幕交易之类的泛滥,必然导致真正的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

  2007年的一个热点词汇就是“资产注入”,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和1998年的“资产重组”一个调调。资本不会“学雷锋”,大股东给小股东送钱就像天上掉馅饼。2007年那些以十几倍市盈率收购大股东资产的上市公司们,现在看来又成了大股东套现的工具。

  低价在A股市场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很多散户仍然将低价视为“便宜”,喜欢买低价股;多数个股低价通常也意味着低流通市值,对于不少喜欢进行短线投机的私募资金而言,低流通市值的个股不需要太大的资金量就能撬动。所以绝对价位低的个股在反弹行情中时有表现。但投机低价股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就拿*ST梅雁来说,仅仅一个月,就从3.10元跌至2.01元,跌幅超过30%。

  “破净”习以为常

  截至9月1日收盘,两市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值的个股达到了31只,还有32只个股的股价比其每股净资产值高出不足10%。是不是这些个股已经被低估了呢?是不是因此会有较好的市场机会呢?

  其实每股净资产不过是一个财务数据,仅仅代表上市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并不是衡量上市公司价值的参数。

  对于一家长期亏损或者长期低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而言,如果对其进行结业清算或协议出让股权的话,能够卖出的价位多半是低于其账面净资产值的。比如巴菲特的投资旗舰哈撒威公司最初源自收购新贝德福德纺织厂,当巴菲特决定彻底剥离纺织业时,这些账面计价每台5000美元的织布机仅能卖得每台26美元,甚至比拖走这些织布机的运费还要低。

  对于没有太大准入门槛的行业中没有特殊竞争力的公司而言,其真实价值不会高过其重置成本太多,很多时候也不会高于其账面净资产太多。

  只有盈利能力很强、具有较大的准入门槛、有特殊品牌效应或技术、有特殊资源储备的公司,其真实价值才会远远高出其账面净资产。

  正是因为如此,在国际成熟市场上,股价“破净”也是一种常态。比如107只H股主板上市公司中,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就有约40只。

  在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房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金后,上市公司的账面净资产更是一个“纸老虎”了。比如本轮熊市中较早“破净”的南京高科,2007年3月底每股净资产才6.818元,到6月底和9月底就分别涨到了7.577元和10.724元,到去年底更是暴涨至20.85元,净资产的暴涨根本不是因为企业产生的利润(去年后三季度,该公司每股收益仅0.41元),基本上都是由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该股今年4月“破净”后,一季报显示其每股净资产已跌至15.785元,6月底进一步跌至12.67元,“破净”实际上并没有真破。

  “破净”成为常态也是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资本市场就会变得更像赌场,而不是投资的场所。

  其实,A股市场在上一轮熊市中也曾出现较多个股“破净”的情况,2005年底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的个股就曾达到约200只。可惜一轮牛市下来,垃圾都被捧上了天,当年花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成果被一笔抹杀。

  从目前“破净”的个股看,除了公允价值变动较大的公司外,钢铁、家电、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较为集中,而这些个股在上一轮熊市中也是率先“破净”的。这些个股总是领先“破净”有其内在必然性。

  即使从投机的角度,“破净”也不是一个好的投机对象。上一轮熊市中较早“破净”的长春经开、鲁北化工等个股,一轮牛市下来,也没有突出的表现。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