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1年8月中旬发出调查问卷1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5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1年8月中旬发出调查问卷1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5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的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31%和6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22.3%、50.3%和27.4%;调查对象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CEO、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5.6%。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目前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认为现行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但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经营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等;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一、企业信用的基本状况
(一)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我国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近半数(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前两年相比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35.1%认为“没有变化”,19.4%认为“有所恶化”。
(二)企业信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
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些地区的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排在守信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上海(55.9%)、北京(45.3%)、江苏(35.1%)、广东(34.7%)、山东(29.1%)、浙江(25%)、天津(17.4%)、辽宁(9.9%)、四川(9.4%)和河北(8.9%)。这10个省、市大多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三)对国有、股份公司和外资企业信用评价较高
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种经济类型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集体企业(9.6%)。
(四)超过半数的企业具有A级以上的信用等级
本次问卷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企业中,参加了信用等级评估的占65.9%,获得了A级以上(含A级)信用等级的占56.3%。
从地区看,参加调查的东、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参加信用等级评估的分别占65.4%、68.4%和64.1%,获得A级以上(含A级)信用等级的分别占58.5%、56.9%和50.1%。
从规模看,参加调查的大、中、小型企业中,参加信用等级评估的分别占75.5%、67%和56.5%,获得A级以上(含A级)信用等级的分别占68.2%、57.1%和45.1%。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参加信用等级评估的(62.5%)比非国有企业(67.6%)少5.1个百分点;获得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国有企业(48.3%)比非国有企业(59.9%)少11.6个百分点。
(五)商务活动中的信任度不够
当问及“在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需要提防”,30%认为“不需要提防”,8%回答“不清楚”。
当问及“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买到放心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再买”(77.9%)或者“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73.6%)。选择其他如“直接去市场购买”、“参加展销订货会”、“朋友介绍”、“网上采购”及“广告”等购买方式的都很少,选择比重在1%到12.7%之间。
(六)企业间合同纠纷比较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近1年来,各类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合同纠纷。64.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4起,2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5起以上,7.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0起以上,只有8.6%的企业没有发生合同纠纷。
企业在遇到合同纠纷时,超过半数会采取“诉讼”(55.4%)或“双方协商”(50.9%)的解决方式,少量的企业采取“仲裁”(9.6%)、“第三方调解”(4.8%)或“自行采取强硬手段”(2.1%)的解决方式。
二、对企业信用重要性的认识
(一)诚信是企业经营者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于企业经营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位的选择是“诚实守信”,比重为63.6%,比第2位的“爱岗敬业”(54.4%)多近10个百分点,居第3位的选择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比重为49.8%;其他几个选项的比重依次是“廉洁自律”(44%)、“全力维护企业利益”(39.2%)、“爱护职工”(18.5%)、“全力维护出资者利益”(14.6%)和“遵守行业协约”(3.9%)。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经营者已将“诚实守信”视为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当问及目前的经营环境对哪类企业有利时,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59.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好的企业有利,只有不到两成(1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差的企业有利,另外2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差别。
从企业信用与盈利状况的关系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信用等级与盈利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盈利的占69.3%,其他企业盈利的占49.8%;反过来看,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亏损的占17.8%,而其他企业亏损的则占32.1%。这说明企业信用越好,盈利状况就越好;盈利状况越好,也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
(三)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
当问及近3年来与同一家企业有多次成功项目合作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双方诚信”(66%)和“利益一致”(58.5%)是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由于“长远共识”(26.7%)和“运作规范”(25%);再次是“合作者志趣相投”(4.4%)。可见双方能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
从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选择“双方诚信”的比重分别为59.3%、66.9%和69.6%,说明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要进行成功的合作,“双方诚信”显得更为重要。
三、影响企业信用的主要因素
(一) 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的影响最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96%以上,认为现行体制环境、企业管理制度和法律环境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77.4%、73.3%和71.9%。此外,认为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也占一定的比重(40%)。这说明目前影响企业信用的各项因素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个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外部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 个人修养是品格形成的首要因素
关于企业经营者品格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其品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磨练与修养”,比选择其他影响因素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39.6%)、“社会大环境”(37.7%)、“业内企业的成败经历”(31.8%)、“学校教育”(31.2%)、“书本”(23.5%)、“组织教育”(22.5%)和“同事、朋友”(6.3%)。
(三) 血缘、财富、学历与信用没有必然的关系
关于“血缘”和“财富多少”与个人信用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意“有血缘关系者比无血缘关系者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比重(35.8%)相对较高,比同意的(26.5%)高9.3个百分点;不同意“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比重(50.9%)更是比同意的(16.5%)高出34.4个百分点;同意“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35.8%)与不同意的(35%)比重相当;但同意这一说法的较高学历者比重(38.6~45.5%)明显高于较低学历者(28.6~33.6%)。同意“年长者比年轻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比重(40.3%)比不同意的(28.4%)多11.9个百分点;但同意这一说法的年长者比重(44.2~55%)明显高于年轻者(23~30.9%)。这说明,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血缘”、“财富多少”和“学历”与个人信用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四、企业信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拖欠、违约与制假是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76.2%)、“违约”(63.2%)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42.4%);其他问题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27.3%)、“质量欺诈”(23.5%)、“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13.3%)和“价格欺诈”(11.1%)。
(二)企业的不良行为在不同行业有所差异
当问及“目前同行企业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前3位依次是“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43.4%)、“偷工减料”(37.8%)和“欺骗用户”(33.5%);其他还有“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18.9%)和“勾结券商违规炒作本企业股票”(5.3%)等。
(三)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是“执法不严”(61.9%)、“职业道德素质不高”(54.5%)和“企业短期行为”(42.3%);其他原因依次是:“体制障碍”(36.7%)、“监督不力”(31.7%)、“企业盈利不佳”(29.1%)、“政策多变”(10.8%)和“政府干预”(9.6%)。
从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选择的结果基本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体制障碍”选择方面,企业经营者看法有些不同,大型企业认为“体制障碍”(42.7%)是产生信用问题主要原因的比重比中小企业(35%)高7.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体制障碍”(39.1%和39.5%)是主要原因的比东部企业(34.4%)高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选择“体制障碍”(42.2%)的比非国有企业(34.2%)高8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对“体制障碍”的感受更多一些。
(四)提高企业信用的有关对策
关于提高企业信用应采取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是“加大执法力度”(52.6%)、“加快信用立法进程”(43.7%)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41.4%);其他依次是“建立企业信用记录”(36.5%)、“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31%)、“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28.4%)、“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7.7%)、“减少行政干预”(11.3%)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9.9%)。
从不同分组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选择结果基本没有明显差异。
对其他几个选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有所不同,在“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方面,大型企业(44.2%)、中西部地区企业(43.8%和45.4%)和国有企业(49.9%)的呼声较高。
在“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和“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东部地区企业(38.2%和29.4%)、非国有企业(37.6%和29.5%)的愿望较强;大型企业(39.3%)比中小企业(35.5%)更希望“建立企业信用记录”,而中小企业(29.8%)比大型企业(23%)更希望“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
在“加快信用立法进程”方面,大型企业(47.6%)、国有企业(45.1%)的呼声高于中小企业(42.8%)和非国有企业(42.9%)。
在“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中小企业(28.9%)和非国有企业(28.7%)的愿望强于大型企业(23.9%)和国有企业(25.7%)。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应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在企业和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念。
第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培育信用社会监督机制。应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应依靠法律的力量和制度政策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面的行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鼓励诚信经营。
第三,建立并开放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应尽快建立公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信用服务。
第四,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应尽快形成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因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第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政府在建立我国信用管理体系方面应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应逐步建立适应以信用和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