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成都“决战8·1”板房大会战 “验收”政府的诚信

来源:四川日报 2008-08-02 09:06:40

本报记者 张红霞 方野   8月1日,一个铿锵承诺变成现实——成都109万受灾群众完成过渡安置。   这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6月18日,成都市委、市

    本报记者 张红霞 方野

  8月1日,一个铿锵承诺变成现实——成都109万受灾群众完成过渡安置。

  这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6月1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8月1日前让成都受灾群众离开帐篷住进新“家”。这意味着,44天,至少要建成18万套过渡安置房。

  “决战8·1”,板房大会战在高温暴雨中打响。

  自我加压定目标庄严承诺保完成

  从5月底开始,成都市建委每天一期简报,通报安置点建设进度,成都市领导高度关注。第一批板房提前交付给了成都决策者信心。

  同是6月18日,成都市市委常委(扩大)会召开,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代表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8月1日前,让住房倒塌和损毁严重的全市受灾群众全部实现过渡安置!

  承诺字字千钧。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孙明解读成都自我加压的决策考量——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成都要在抗震救灾中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上,成都应排除万难,提前完成这一任务。“看着受灾群众在帐篷中顶着高温、经受住暴风雨,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无不牵挂、心痛。早一天住进活动板房,受灾群众就能少受一份苦、早一天恢复正常生活。”孙明说得深情。

  为了给交付后留出查漏补缺、维修整改余地,成都部署了3道时间防线——7月20日完成板房安装,7月25日完善所有公共配套设施,8月1日前全部入住。

  遇到7大“拦路虎”攻艰克难创奇迹

  6月29日,网友“革命的老刘”在博客上发帖《8月1日前都住进安置房?牛皮怕是吹大了》,说经过他实地调查,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不少网友跟帖认为,兑现承诺“真的有点悬”。

  一场见证、讨论“决战8·1”可实现性的媒体追踪展开。

  网友所言非虚——高温、暴雨、烈日考验,选点难、场平难、运输难、供水供电难、材料难、施工难,7大“拦路虎”集中现身。

  “革命的老刘”没想到的,是人的意志、团结的力量。没有人讲条件、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叫苦怕累,三晋大军、燕赵勇士、铁军战士、无畏特警……

  都江堰虹口乡、彭州宝山村,两个昔日声名远播却遭受重创的标志性灾区。山河改观,向里挺进需要勇气,虹口乡20天建成1456套过渡性安置房,怎么完成?

  路断山塌车难行,就在都江堰城区将板房材料转装上小货车,重车上不去用火三轮,无路的地方用牛拖、用马拉、用肩扛。11天将板房材料拉上山,火三轮劳苦功高,得名“虹口奔驰”。山体被震松,平地难找。山西省、成都市锦江区等地援建者和成都理工大学专家遍山寻找,好几天才找到8块冬水田作安置点。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是每一个建设工地的实景描述。

  “我们是带着感情来的,再难也要想办法完成。”“灾区群众眼巴巴地盼着,没有任何理由怕难怕苦。”援建者们发自内心的爱,让他们不断地刷新历史,创造奇迹。

  临时居住区一应俱全群众安心又舒心

  难以想象一个1.2万人的临时居住区怎么管——它有14个社区居委会,居民来自3个镇。区别于任何常态的社区,都江堰最大受灾群众安置点“勤俭人家”也因此成为高光区,吸引着官员、媒体、志愿者。

  走进其中,屋内家具齐全,厨房、厕所、淋浴间齐备,很多家还铺上了地板、种上了花草,生活气息扑面;小区内干净整洁,家家门上挂着“最清洁”的红牌,物管公司首次进入公共物业领域;平价食堂、农贸市场、超市、餐馆……“我们得到的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比以前更多些。”打工仔张光强开了小超市,孩子放暑假有大学生志愿者帮忙管,他做生意更专注了。

  “勤俭人家”从板房开建到首批群众入住,只有10天——成都市建工集团创造的记录,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接手后的社区化管理,都让亲临四川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感叹。她题词道:献给生活在这里的坚强的家庭和孩子,你们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

  7月18日,龙泉驿区启动援建“回头看”九查工作,对援建的彭州通济镇、桂花镇16个安置点的生活配套设施进行回访和整改,确保受灾群众在板房中住得下、住得好、住得惯。

  岷江水长流千里不及全国援助情

  这是一曲生命大爱的赞歌,主角有坚强的成都人,更有胸怀同胞情的援建者。特大地震让成都收获了友谊,更懂得了感恩。

  太原市长张兵生亲任援川突击队队长,720小时,7408间板房“站”在灾后的土地上。他们的目标:提前,提前,再提前!

  上海对口支援的先头部队来了,虽然他们6月20日才从绵阳转战都江堰,硬是在1个月内建成、交付了1万套活动板房。

  济南军区铁军师战士武文斌走了,上万群众自发相送,含泪告别这个劳累过度倒下的“娃儿”。“他也是四川人民的儿子啊。”灾区老百姓念叨着。

  山西援建的农民戎金亮走了,这个44岁的汉子在劳累中离开时,甚至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成都要感恩”,李春城在8月1日召开的抗震救灾过渡安置表彰会上,深情吟诵《赠汪伦》。他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改为“岷江水长流千里,不及全国援助情”。他特别提议,与会人员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向10个援建省市表达感激、为代表送行!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