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行:断供者将遭信用损失 罚息年利30%-50%

来源:新京报 2008-08-01 11:04:57

银行罚息一般在年利率基础上加收30%-50%;留不良征信记录   日前,媒体报道深圳出现的断供事件,令断供这个本来很陌生的词汇,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大不了我不供了。”面对房价下降,资产缩水,房子卖不出去,很

  银行罚息一般在年利率基础上加收30%-50%;留不良征信记录

  日前,媒体报道深圳出现的断供事件,令断供这个本来很陌生的词汇,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大不了我不供了。”面对房价下降,资产缩水,房子卖不出去,很多人这样想。然而,断供真那么容易“断”吗?事实上,断供对购房人来说并不是那么轻松的。

  银行可申请拍卖房产

  如果房价下跌三至四成,那么首付三成以下的购房者,首付将化为乌有,手中的房产按照市场现价无法抵押给银行贷款,将成为负资产,加上贷款利率连续上调之后不堪利息重负,才有可能断供。

  但是,房贷断供,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投资者将面临违约责任、经济风险、银行的追索权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盛廷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志同表示,如果买方人不能够按期还款,将形成违约责任。由于借款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对借款人抵押的房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若借款人无法偿还全部贷款本息,银行会申请法院执行,进而拍卖借款人所抵押的房产。

  按照银行的规定,断供后,银行是有权计算罚息的。因此,断供后的经济风险是很大的。

  断供将导致个人信用危机

  记者咨询多家银行后了解,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与全国各大银行联网,如果借款人逾期达到一定时间的话,将会产生不良征信记录,也就是进入“黑名单”。一旦进入“黑名单”,将会对借款人再贷款产生影响,如再次购房贷款时,将会丧失银行信用,将会影响个人的贷款、信用卡使用等一系列银行业务,甚至借款人申请开公司时可能会遇阻,将来也很难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 罚息

  罚息为年利率加30%-50%

  据多家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关人员表示,断供并非只要不再交钱就可以了,把一切麻烦推给银行。购房者要为断供付出罚息。目前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银行将采取在贷款合同的执行年利率基础上加收30%—50%的罚息。

  按照最普遍的50%来算,如果购房者申请贷款的年利率是7.83%,与银行签订每月第一天为还款的期限,如果在1日前没有缴纳足够款项的话,银行将在第二天启动罚息。每日的罚息利率0.03262%。

  如果购房者拖欠3000元的贷款,本金占到1000元,利息2000元的话,本金乘以罚息利率为0.3262元,拖欠一日的利息2000元乘以罚息利率为0.6524元,购房者推迟一天还款共需要归还银行罚息0.9786元。

  如果拖欠到第二天的话,利息部分将是2000.6524元,按此规律滚动递增下去。

银行:断供者将遭信用损失 罚息年利30%-50%

 ■ 追缴

  银行向三期未还款者发律师函

  记者咨询了农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后发现,针对断供的处理流程上,多家银行基本相似。

  一般来说,如果购房者不及时还贷,其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上会有及时的反馈。如果一期没有还贷,银行会以短信或是电话的方式进行催还,如果两期没有还贷,银行方面会正式向购房者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单》。大多数银行在三期以上,将向购房者发出律师函,并根据实际沟通情况选择在三期之后诉诸法律的形式。通常情况法院会裁决以房产拍卖的形式偿还贷款,如果实际拍卖款项在扣除贷款本息罚息诉讼费律师费等各种费用后,仍无法达到借贷数目的话,剩余部分会继续追还。

  银行追索时期,借款人及配偶,不能拥有任何银行账户及信用卡,即使工资账户上的资金会被法院判决定期偿还贷款,如果这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那么会扣除最低生活保障费,其他余额都会偿还贷款。

推荐阅读
 专题:银行、房产商、购房者——“断供潮”伤了谁? 11-12月银行无钱可贷?
温州民资:小额贷款公司门槛太高 央行副司长王煜或领衔汇率司 6月广东三大银行贷款骤减28亿 信贷类理财产品成高息揽存工具 [10大企业家]联想教父柳传志 [简史]法制崛起[组图]流行1990   未来,借款人的配偶,无法拥有任何财产,这其中可能还包括其未成年子女。即使是继承遗产,也要先把银行的欠款和罚息还了。

  ■ 应对

  丧失支付能力

  解决方法:出现这种情况后,购房者应该和银行协商转让抵押物。如果是银行单方面申请执行拍卖,抵押物变现的价格就会比较低。假设一套房产银行拍卖只能有30万元,如果协商转让抵押物的话,就有可能得到35万元或者更多。

  月供款能力下降

  解决方法:购房者没有彻底丧失还款能力,但月供款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人可以向银行申请延长贷款期限,降低每月供款金额,缓解每月的还款压力,这种方式又称“加按”。对于购房者的申请,银行都会视同一笔新的贷款。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信用消费火爆共债问题显现 多头借贷风险难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7-12-01 13:12:31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