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行业分化渐趋明显 上市公司增长基调不变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8-07-17 14:16:30

2007年是上市公司业绩爆发的一年,1500多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接近9500亿元,整体接近50%的增长幅度也创下多年来的新高。进入2008年,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调控政策趋紧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增速回落成为市场不得

 2007年是上市公司业绩爆发的一年,1500多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接近9500亿元,整体接近50%的增长幅度也创下多年来的新高。进入2008年,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调控政策趋紧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增速回落成为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去年以来,两市大盘出现了超过50%的回调,而由此萌发的“上市公司增速将大幅下滑”的观点也空前一致。

  多数专家对此表示,迫于成本压力提升、出口减速、信贷紧缩等诸多因素,上市公司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尽管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将会更加明显,但增长的主基调不会发生改变。

  增长仍是主旋律

  随着“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期成为历史,经济放缓和通胀抬头的双重压力使市场对宏观经济及上市公司增长的担忧日益加剧,多数研究机构将2008年上市公司预测增速由去年年末时的40%大幅下调至20%左右。

  但事实是,目前已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稳定增长仍是市场主旋律。

  据聚源数据统计,截至昨日,两市已有724家公司对上半年业绩进行了预告,其中预增占比超过六成,净利润同比翻番的公司也达两成多,此前市场普遍看淡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业绩依旧“靓丽”,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预计净利润增幅均超过100%。

  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2007年上市公司同比约50%的高速增长背后有一定不可比因素,包括大市值股票上市使市场总市值及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全流通后上市公司投资收益比例大大提高、新会计准则科目变化使纵向对比准确度下降等等。

  “上市公司整体保持持续发展、稳健增长的趋势并不会改变。”国泰君安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负责人李迅雷表示,主营业务稳定增长、合并范围增加、产品提价等因素仍会在今年推动上市公司业绩较快增长,而今年起新税法的实施,也会在客观上提高上市公司利润水平。

  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则认为,尽管今年GDP增速可能同比回落,但10%以上的增长仍然较快,在宏观经济保持高位运行、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仍可“又好又快”。剔除亏损较为严重的石油石化行业,今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增长仍可达到40%。

  增速可维持正常水平

  经济环境、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今年上市公司不会像去年那样,呈现大幅增长的势头,但业内专家认为,在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预期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仍会维持在正常水平,出现整体急速跳水、乃至大面积亏损的概率很小。

  高盛首席策略分析师邓体顺表示,上市公司持续像2007年那样的增长并不现实,劳动力成本上升、大宗商品涨价、产业调整等因素,决定了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调是必然的,但鉴于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高度敏感性,宏观经济走势才是影响上市公司整体增速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市场判断上市公司的关键就落到了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上。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教授王国刚指出,中国经济减速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宏观调控的因素,但GDP减速水平仍在预料之中,也在控制之中,因此对宏观经济过度忧虑实在大可不必。

  “中国宏观调控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的实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宏观经济很可能实现‘软着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将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完成,市场此前矫枉过正的过激反应也会得到修正。”中信证券相关人士如此分析。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仕元还提到,继三一重工树立起全流通后“承诺不减持”的榜样之后,沪深上市公司“大小非”作出自愿锁仓承诺的公司已接近20家,股票回购、大股东增持现象也频繁出现。“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增长仍然健康的信号。”

  行业分化渐趋明显

  尽管整体增速保持稳中趋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500余家上市公司中,不同行业的走势会出现明显分化。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施压,内外需失衡、资源过度消耗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通胀压力显现,以及GDP增速见顶预期的形成,国家经济和市场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阵痛。”国都证券研究所总经理李雪峰认为,在宏观经济逐步降温之后,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会使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

  券商研究机构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下半年上市公司行业利润格局将面临重构,基础资源价值面临重估,上游具备长时间涨价能力的行业企业和下游的周期性较弱的行业仍然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而中游制造业在成本和需求的双重挤压下,可能会明显回落。

  “中国的增长方式不会马上转化,上市公司格局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但产业重构会使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快速回落,粗放、高能耗企业也会渐遭淘汰。”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示,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那些内控机制弱、盈利能力差的公司也会逐渐出局。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