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诚信 和谐--和谐篇
来源:广东信用网
2008-07-11 14:30:31
三、构建和谐 团结互助谚语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时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我们常说:和熙春风,惠风和畅,和气生财,态度和蔼,家和万事兴。《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三、构建和谐 团结互助
谚语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时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我们常说:和熙春风,惠风和畅,和气生财,态度和蔼,家和万事兴。《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佛教能够发展到今天,一个主要原因是要求教徒遵循“六和敬”法(身、口、意、戒、见、利)。那么,什么是和谐,它的内涵是什么呢?
从字义上讲,和是相安、平静,谐是配合适当。即二者或多者安静相处,互相配合,无有矛盾叫做和谐。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互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向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尽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六个要素,而每个要素,离开“和”都不能实现,那么,怎样实现和谐,构建和谐应从哪里开始呢?儒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而要达到前两者,首要做到人与心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是实现整体和谐的出发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离不开人与自心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从心开始。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心烦意乱,心浮气躁;当心血来潮之时,理性控制不了感性,盲目的躁动,使我们生起无辜的烦恼,从而出现摩擦、矛盾,造成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大学》里讲“诚意正心”,邵康节先生的《观易吟》说“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是非、美丑、善恶、对错、贤愚、成败、好坏、正邪的造作都来自我们的心源。康节先生另一首诗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佛教的重点在于修心。佛教有一首偈语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经上讲“心静则国土静,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我们要利用心灵资源,静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以内心的平和与安静带动外界的和谐,只有从我们自心开始,从心静、心安、心善、心平开始,从平常心、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开始,由心动而行动,才能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尽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所以,要促成人与人的和谐,人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就必须先做到自心的和谐,而要达到人与自心的和谐,就要培植道德,锤炼心性,涵养性情,提高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会使我们自心安祥、宁静、平和、自在,进而升华到“物我一如,人我一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
和是团结,是合作,是互助,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和谐是自然界的最高秩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蕴含着一团和气,氤氲着一股和风,昔称紫气东来,今又和气东来,人有矛盾冲突,我有温馨和风。有了和谐,天地万物,人类生灵,就能各安本位,生生不息;人与人,人与自然就能安和共处。有了和谐,无论是家庭、团体、国家还是民族,就会有强大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就有生机,就有希望,就能腾飞,就能振兴,就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
四、加强学习 读四本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已矣。” 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挑李园序》中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陶渊明曾有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闲情赋》中又说“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光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晨光易夕,光阴如电,人生如白驹过隙,瞬现即逝。人们若能体悟到人生苦短,则不会虚度时光,浪费生命,定会时时自警自省,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以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陶渊明时常给他的学生讲:“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少年勤学如旭日东升,中年勤学如浩日当空,老年勤学如秉烛夜游。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则会更加精进的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在我们园林处的“十一五”工作计划中第一条就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打造学习型单位”的目标。全国劳模许振超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路程,“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用心学问真。旧书不厌百回读,勤读深思子自知。“学”和“思”要并举而行,管仲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将学习纳入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读有益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能改造命运,书能变化气质,“言易招忧对亲友少说几句,书能化愚静下心多读几行。”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我们将终生受益,其乐无穷。
留心学到古人难,立脚怕随流欲转。与其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如有一个好的心境,南宋黄龙慧开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各位朋友,我们若能有一个理性、平和的心态,就会有一个冷静思考的头脑,我们能冷静思考,就会反省自我,祛除浮躁和不安;祛除浮躁,就没有盲目的躁动;无有躁动和冲动,我们就会减少诸多过失;每减少一份过失,就累积一份德行;随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我们的人格就会不断完善,我们就会自觉地诚实守信,安于本位,凝聚精神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实现我们的伟大抱负,我们要见缝插针、不断学习,手不释卷地去汲取知识营养。坚固的道德,丰富的知识,必将开放我们本有的人性光辉,谱写出我们人生和谐华美的智慧篇章。所以,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在我们群居的团体里,若拿一棵大树来比喻,道德为根本,诚信为树干,和谐为花叶,学习则为浇灌大树的甘泉,根本、树干、花叶、甘泉四项结合在一起,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亲爱的朋友们:南宋大儒朱熹曾有一首劝学诗这样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松。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池塘边的春草还未梦醒,阶前的梧桐黄叶已飘飘落地。正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所说:“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我们年轻红润的脸庞会逐步变为枯槁,我们乌黑的头发也将会被日月的酷霜染白。“昨朝花开今朝好,明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是去年人,今年人比去年老。”朋友们:人生易老,时光苦短,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所以,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期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朋友们,只要我们惜时如金,珍爱年华,自警自省,勤于学习,培植道德,诚实守信;祛心灵之污垢,放自性之光华,必将走向美好,走向快乐,走向和谐,走向吉祥,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8-06-04 14:46:35
中国金融家
2018-04-28 09:37:07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