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叶檀:分红年之际警惕央企利润大幅下行风险

来源:《瞭望》 2008-06-19 17:11:11

中国经济的基石之一是大型国企。国企利润下滑,是中国经济下挫的前兆——这是个与市场化进程相左的结论,却是事实。 目前,我国重要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都是国企,国企与国有大型项目是银行贷款主流,资本市场70%以上融资归国

       中国经济的基石之一是大型国企。国企利润下滑,是中国经济下挫的前兆——这是个与市场化进程相左的结论,却是事实。 
 
   目前,我国重要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都是国企,国企与国有大型项目是银行贷款主流,资本市场70%以上融资归国有控股企业。

  现实似乎很残酷。国资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石油石化和电力行业效益大幅下滑,两个行业合计减利663.4亿元,拖累国有重点企业利润微降1.3%(2007年同期为增长34.8%);与之相关的另两个数字则耐人寻味:一是另外19个利润增长的行业合计增利667.9亿元;二是煤炭、贸易、冶金、石油石化等主要行业收入增速均在30%以上。

  上述统计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因为从今年开始,国企将结束十多年的不分红历史,原本利润以万亿元计的央企(尤其是石油电力等赢利大户)这时偏偏出现“利润大幅下滑”,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有少缴利润的内在冲动。

  站在第三方立场上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要“靠谱”得多: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1~2月和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43.8%和42.1%,均低于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速;而2007年1~8月和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37.0%和36.7%,均高于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速。

  也因此,对于央企特别是垄断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我们在保持警惕的同时,更要防止其以“做大做强和经济安全”为由,要求财政给予大规模补贴,因为这会拖累中国整体经济效率。

  事实上,在国企赢利下降之时,我们应该反思国企依赖症,进而摆脱国企依赖症。

  首先,国企也要按照市场原则行事,不可能成为公益机构。

  以此次国际高油价引发的“油荒”而论,其背后实际上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成品油高库存。今年上半年,国内汽柴油供应大幅增长15%~18%,而同期国内成品油实际需求增长却基本保持在往年增加6%~7%水平,多余的供应结果造成国内日益扩大的库存。在5月底6月初,广东省经贸委公布全省成品油库存为90多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可保全省供应20~23天。能源信息提供商息旺能源表示,高库存是由于全国资源供给高于实际需求增长,特别是经营单位控制流通性资源的双重因素下产生的结果。可见,油企为了逼迫成品油价格上升,并没有遵循所谓的半公益的规则行事。

  目前要求放开能源、电力等价格的呼声已经形成一股合力,一些国企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为了收益,也要求放开价格。以市场方式理顺价格机制的要求十分合理,但其前提是放开行业准入限制,实现市场定价基础。有关方面可以从行业特性出发,制订行业准入的技术标准,如资金、油库等,但不能以此为由限制市场竞争行为。事实上,只要内资企业效率与赢利增加,就能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何必非抱着国企的大腿不可。

  其次,提升国企赢利会加剧通胀威胁。

  国企赢利下降主因是石油与电力企业亏损,选择解决的办法就是使成品油价格与电价接轨。如果以原油每桶120美元计,成品油价格提升将瞬间提升我国工业成本40%,从而打压中国的制造企业。成品油价格一步到位与国际接轨,将导致恶性通胀与经济全面下滑。

  并且,我国原油分为进口与原产两部分,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说不通,而垄断上下游产生的红利也起到了摊薄成本的效果。与国际接轨并非市场化的标志。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8.2%,增速连续第5个月创3年来新高——反映5月CPI增速即使有明显下降,但从中长期来看,通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仅以交通运输行业论,如将成品油价提高10%,则交通运输行业平均毛利率将下降5%。

  再者,国企依赖症使我国付出了上万亿元的隐性成本。

  根据《2005年中国财政年鉴》,从1998年到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填补企业亏损补贴合计就达1万亿元人民币;而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注资、剥离不良贷款的成本为3万亿元,两者合计达到4万亿元。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所付成本相当于1/6左右。

  成本居高不下,占尽资源优势,而赢利前景不妙——谁都会得出结论,这不是好买卖。在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时刻,重新反思国企的市场化改革路径,一方面推动国企加快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另一方面放开管制,以真正的鲜活的市场化增量冲击国企存量,不失为纠偏之举。

  而要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必须拓展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空间,以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鼓励优胜劣汰。只要中国企业的效率、创税能力、赢利与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中国经济就是安全的,这与企业性质无关,而与市场制度密切相关。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