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美国人抛弃信用

来源:国际化工网 2008-05-31 15:24:23

从信用制度这一点上看,人们最大的错觉就是:在美国,任何一项坏信用记录会跟随人一辈子,信用报告使得骗子没有第二次犯罪的机会,美国人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阶段性删除负面信息 中国有人事档案,美国则有个人

       从信用制度这一点上看,人们最大的错觉就是:在美国,任何一项坏信用记录会跟随人一辈子,信用报告使得骗子没有第二次犯罪的机会,美国人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阶段性删除负面信息

    中国有人事档案,美国则有个人信用报告。两者比较,一个根本性区别就是: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或者触犯了法律,就会被中国的人事档案登录在册,那么这个人今后的升迁都会受到影响,如同“文革”时的那句名言——一旦被打倒在地,就永世不得翻身了。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则给人们以重新做人的机会,而不是将人生的污点带进坟墓。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根据美国国会上世纪70年代初颁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每个人信用报告的正面信息是可以永远保存的,而负面信息超过了一定年限必须删除。比如,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按规定最多保留七年,破产记录时间稍长一些,但保留期限也不过十年。十年后,这种被视为最严重的负面信息和最彻底的逃债纪录必须从消费者的信用报告中删除。

    信用报告的原则是,一个人做过错事的话应该受到惩治,但可在未来得以赦免,取消污点,最终改善自己的形象。所以,再坏的纪录也不会跟随人一辈子。

    永远保持正面信息并阶段性删除负面信息,尽量把好的一面留给社会。一定年限后,个人的信用劣行就不会被人发现,被惩罚多年的消费者又变成“良民”了。

    信用消费的负面影响

    个人信用报告是美国人的发明,它的优势毋庸置疑。美国的成年消费者都有关于自己的信用报告。这种报告掌握在社会上的私人征信机构手中,向银行、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售。消费者欠款不还的劣行一旦被记录在案,其信用立即会受到影响,借款马上变得困难。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信用报告盛行的今天,美国的个人信用状况并不比以前有根本性的改善。美国人破产的数量一直与日俱增,2005年的个人破产案达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点,共有200万人,恐怕其他西方国家全加起来也没有美国一个国家多。

    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人将申请破产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有能力控制支出时尽情享乐,在形势失去控制后又不肯紧缩开支。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到处申请信用卡大肆消费,甚至有目的的破产,恶意逃避对信用卡公司和银行的债务。而美国破产法庭长期以来不分青红皂白、对申请破产的债务人一律同情的处理态度,也助长了美国破产风的蔓延。

    如果通过借别人的钱使自己生活得高于自己收入所能提供的水平、欠债后还可以获得执法当局的同情、又不会遭到贷款人威胁,那么,人们就会乐于此道。美国的问题在于:首先是信贷消费和赊购被滥用,其次是美国信贷机构滥发信用卡。这些既反映了这个国家进取心强、敢于冒险的移民传统,也是因为社会上财富过多的缘故。这本来是美国的优势,但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反面。

    赊购的危害

    赊购其实就是分期付款,买者支付一部分货款就可以将商品搬回家,余额分期支付。

    英国一家咨询中心的专家说,赊购就像酗酒和赌博一样使人上瘾。沉溺于信用卡消费的人会发现他们完全不能自拔,尽管债台高筑,还是陷入不用付现钱就能获得消费的快感之中。

    如果只是沉溺于赊购,事情还不至于那样严重,因为赊购是有期限的,在信用卡发达的国家赊购都是正常现象。

    以信用卡消费也是一种赊购,只是贷款人不是商家而是信用卡公司。美国人的问题是赊购现象非常频繁:商家为了尽快卖出产品扩大市场份额,鼓励消费者分期而不是全额购买;信用卡公司为了多发出卡扩大持卡人的市场份额又鼓励消费者用卡而非用现金来赊购,还鼓励消费者分期还款,并将最低还款额明白地写在对账单上,那常常连应该还款的10%都不到。而许多美国消费者真的按信用卡公司怂恿的方式还款。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理事会)


网络 2014-04-13 19:06:35

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网络 2014-04-13 17:50:00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