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关于信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网络转载 2008-05-30 09:31:27

信用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以支配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经济单元之间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的一种基本理念和规范。建设信用文化是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信用文化建设对于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以支配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经济单元之间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的一种基本理念和规范。建设信用文化是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信用文化建设对于信用制度建设乃至信用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缺乏市场经济传统、缺乏现代商业文化浸染的国度,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市在信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加强信用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信用文化建设纳入信用建设体系中来,这样才能确保信用建设能取得成效。
     
    一、信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文化有四个层面,最高的是观念层面,其次是制度层面,再次是行为层面,最下层是物质层面,也是人化的物质,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也就是指理念、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方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制度就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执行起来就会困难重重,最终影响一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北京曾经出台过两个制度:一个是关于花炮禁放的,另一个是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前者是由市人大常委会制订的,后者是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按理说,作为人大的地方立法,权威性远远高于政府部门制订的制度,而且为了保障这个法规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出动了很多警力。几年下来,禁止随地吐痰的制度,没有费多大力气,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禁放花炮的制度,费尽了心血,最终不得不部分解禁。两项制度执行情况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文化方面。就随地吐痰而言,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这种行为很反感,制度和文化指向是一致的,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慢慢地内化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而禁放花炮则不同,逢年过节,人们放放花炮,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观念中,谁都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更不认为这是犯法的行为。法规禁止的东西,我们的文化却在某种程度上赞成,文化和制度指向相反,这样的法规想要很好地执行,基本上不可能的。另外,在美国、苏联等国家曾经也出台过禁酒的法令,最后都流产了。一个根本的原因,从文化上来看,人们根本不认可这是犯法的行为,所以在实践中也没有把这个制度当回事,有意无意地予以破坏。因此,制度和文化指向一致,制度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制度和文化如果长期背道而驰,或者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制度建设,这种制度最终会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文化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利于信用建设的东西在内。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不讲诚信、破坏信用的种种现象,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甚至在个别地方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假广告、假合同、恶意欠账、逃避债务等现象仍然存在;在某些地区、基层政务活动中,浮夸风盛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虚假政绩屡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严重地干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猖獗,一是相关法规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文化的缺失,制假造假“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很多人其实对这些违背信用的现象并不真正痛恨,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有时候专门做假之人还被看作“有本事”,一些地方领导还充当了这些造假之人的保护伞。文化上对这种现象有意无意的纵容和默许,政治上和经济上又可以得到种种好处,想要造假现象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能的。可以讲,如果在文化方面上没有一个彻底转变,要想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环境,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文化建设对信用建设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二、信用文化缺失的原因
           
    中国文化传统虽然重视诚信,却没有真正信用文化的传统。真正的信用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交易方式和规则,形成了自觉按游戏规则办事的规则意识。而我们由于千百年来长期的封建专制、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同时并存,加之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按规则办事的国民意识十分淡薄。这是我们信用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由于信用文化是人们追求利益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信息很不对称。人们逐利动机往往是各行其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是相互冲突的。由于交易数量有限,这种欺骗往往能够凑效,很容易造成了"守信吃亏,失信获利"的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大量发生,如果不遵守逐利的方式和规则,不讲诚信,不守信用,其结果是既损害了他人,又损害了自己,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对此,恩格斯曾指出:“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的”。所以唯己之利而逐利必定是混乱和无序的。于是人们经过反思,明白了一个简单的规则——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必须尊重他人的利益,或者是不损伤他人利益,进而在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反对欺骗狡诈,提倡信用守约的观念和原则。我们数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信用文化得到的畸形发育,这是我们信用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再次,在市场经济初期,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某些公务人员素质不高,社会信用制度也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守信用者往往能够大获其利,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名誉上也不受什么损失。所以,在市场经济初期,往往是信用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不单中国是这样,很多国家都是这样。而信用文化和信用的缺失,信用秩序恶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将会成会一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大公害,制约其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搞好信用建设和信用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地方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信用文化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是要大力倡导和培养信用文化。培养信用文化改变人们的信用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扬信用是资源、信用是金钱、信用是生命、信用是生产力、讲信用促发展等新的现代信用价值观,提高全民信用意识,增强公民维护个人、经济组织和政府机构信用的自觉性。引导市民企业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人人讲信用、守信用的文化环境。
           
    二是要着眼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来建设信用文化。构建现代信用文化决不能囿于经济领域,而必须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和整个社会运作机理上来考虑。事实证明囿于经济领域来谈社会信用问题,不仅是狭隘的、不现实的,而且是很疲软的。所以信用文化不仅有赖于一个社会的商业文化、企业文化,而且还有赖于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法制文化和道德文化。它是全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规则在国民中的内化整合。譬如不铲除以非信用、反信用方式获利的经济现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诚信的倡导就不会有治本的力量和效果;不打破旧体制和行政壁垒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规则统一、机会均等,就难以创造市场主体严格恪守信用的基础和前提;不加快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和法律约束体系的建立,就难以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惩处。
           
    三是要着眼信用文化和信用制度的互动。信用制度要体现和反映信用文化,信用文化要为信用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制度上来讲,要让用不讲信用的人付出代价,假如大家都不守信用,又不保障信用,社会不惩罚违反信用的人,这种信用文化是很难建立的。然而,信用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其它一切文化和规范必须通过后天习得一样,它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的过程。所以在构建信用文化过程中,要建立起严格的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让遵守规则的人和事得到激励和鼓舞,让违反规则、破坏秩序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从社会体系而言,正常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必须依据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而规则有两个基本方面:即客观规则与他律规则、主观规则与自律规则。前者主要是靠强制性的法律措施,后者则是伦理道德、文化氛围的约束,二者不可或缺。但在现代文明社会,我们认为法律毕竟是强制的、机械的、有范围的,而自律却是自发的、人格性的、无处不在的,而且通过信用道德的内化引导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和相互关系进行自我调节,更能显示出人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尊严。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理事会)


网络 2014-04-13 19:06:35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