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系统分析
来源:网络转载
2008-05-30 09:17:25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能力。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系统要素及其影响,有助于企业利用这些要素,全面推进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系统可以归纳为企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能力。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系统要素及其影响,有助于企业利用这些要素,全面推进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系统可以归纳为企业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等两个方面。
一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在动力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在动力是来自企业内部各群体对于加强信用管理的愿望和实现这种愿望的力量,这主要来自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
(一)投资者信用管理动力
投资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希望企业生命力长久,达到永续经营。但投资者(股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容易出现迷失,如果投资者为了谋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失信行为,其结果会以牺牲永续经营为代价。投资者要想达到永续经营,必须加强信用管理。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下,投资者一般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信用管理,但可以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对信用管理提出要求,并实时监督信用管理过程,这是投资者的权力。具体而言,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对企业信用管理提出具体的目标、方针和任务,通过公司年度报告、监事会工作机制、重大信息披露制度等促使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二)经营者信用管理动力
经营者一般指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企业家。现阶段,企业家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综合素质对企业信用管理有重要影响。经营者树立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经营理念,会将信用原则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倡导守信明理、履约践诺的信用精神,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这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是企业致胜的关键因素。
经营者是企业信用管理动力源的主体,是企业信用管理动力系统的关键要素。经营者信用管理动力源于对投资者(股东)的承诺。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通过签订契约,例如经营者向投资者承诺完成约定的经营目标及信用管理绩效等,行使代理其管理资产的职责。经营者为了实现这些契约的要求并确保能续聘,就成为经营者信用管理的动力。经营者的主要职责是执行董事会决议,如果经营者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引起失信事件。将会面临被董事会解聘的风险,甚至身败名裂。
另一方面,经营者为了积累自身无形价值,也会十分珍视信誉,并通过加强信用管理,一方面提升企业在业界的信誉。同时也增强了经营者自身的无形价值。这是经营者信用管理的又一动力。
(三)企业员工的信用管理动力
企业员工是信用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推进信用管理的重要动力。1.员工信用管理的动力源于对企业的忠诚。企业永续经营的关键是加强信用管理。当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兴衰与自身的前途命运相关时,才会对企业拥有较高的忠诚度,不断地以诚实守信的理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地丰富企业信用文化。2.员工信用管理的动力还源于对企业品牌的钟爱。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员工长期用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锻造成的富有竞争性的劳动成果,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如果员工重视和钟爱企业品牌,就会自觉维护品牌,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遵循信用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3.员工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还源于对企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企业发展趋势良好,才能激发员工遵守信用管理工作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避免短期行为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外部推动力
企业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同样有来自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并最终成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推动力,这包括竞争压力推动和消费需求推动以及来自政府、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相关利益群体的推动力。
(一)竞争压力成为企业重视信用管理的推动力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服务周到的企业被认为具有竞争力,但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信用的竞争。信用好的企业,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及技术人员,确保产品质量;信用好的企业,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可以通过赊购原材料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占据价格优势;信用好的企业,十分重视对客户的承诺,提供周到完备的售后服务。”由此可见,竞争压力是推动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动力。不同的企业对竞争推动力的感应度不同,注重信用管理的企业会视这种竞争压力作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强化信用管理理念、提高信用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而不重视信用管理的企业,会草率地对待这种竞争的压力,面对竞争压力采取以假充真,甚至采
取极端的市场失信行为,其消极对待竞争的后果是被逐出市场。
(二)需求拉力推动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需求是拉动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推动力。顾客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不确定性导致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选择,除了选择产品的实体指标外,顾客还会选择产地、企业品牌等有明显信用特征的指标,这会拉动企业注重信用管理。保证信誉。多样性意味着顾客会根据其偏好购买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的产品。顾客的心理满足来自许多方面,其中放心、安全是重要内容,如果企业信用管理措施得当,能够满足顾客信任、信用方面的心理需求,便会促成重复购买,顾客之间也会通过口碑传播企业信誉,理性的顾客会更多地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产品。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扩大市场销售,就必须研究顾客的需求,并不断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消费需求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拉力。
消费需求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拉力还表现在消费
需求可以牵引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方式设计不同的信用管理方案,制订不同的信用政策,有效地扩大需求。例如对集团购买的方式,其购买的数量多,且为重复购买,采用个性化的信用管理方式如赊销等有利于使集团购买者成为经常顾客,保证业务的稳定;而对于试探性购买,如果采取的信用管理方式得当,例如先试用满意后支付等,也会争取到试探性购买者;对于零星购买者,有可能成为潜在的顾客,如果企业信用管理方式方法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将有利于激发这些潜在的购买者。
(三)政府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职责,而信用环境、信用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公共产品。为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利用不同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推动企业加强信用管理:(1)政策推动力。制订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信用管理。(2)信用文化推动。通过下达文件、召开会议、树立典型示范等,在管辖的地区营造信用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信用文化,推动信用建设。(3)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宣传信用良好的企业,揭露信用缺失的现象。(4)利用行政手段,对信用失范的企业实施惩戒。(5)政府官员利用各种场合,表明政府在推动信用管理的坚定立场和信心, 以此推动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在转型期政府对信用管理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上海市政府在2000年成功建立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数据库之后,于2001年7月结合国家关于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净化社会信用环境的要求,开始筹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信息采集跨度最广的区域性综合性企业征信系统,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立健全激励诚实守信、惩戒失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汕头市委、市政府针对汕头地区严重的失信状况,启动了“重建信用、重塑形象” 的生命工程,2001年确立“信用立市、品牌兴市、实业强市”的新理念,大力整治信用缺失现象,汕头市委书记李统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汕头市委市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建立全民信用,打造信用汕头。经过一年多的信用重建,汕头企业信用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汕头经济重现生机。汕头市市长李春洪说:诚信回归使汕头企业增资扩产、外资纷至沓来。浙江温州市曾经是全国信用缺失的重灾区,1997年全国许多商场拒售温州货,温州货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1994年开始,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兴市”的战略,此后又提出了建设“信用温州”的新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各个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以信用建设为重点的行业自我约束机制,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目前,通过打造“信用温州”,重塑温州企业信用,温州涌现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一系列产业集群,使温州产品走向世界。上述事例表明政府在企业信用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的监督是信用管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是企业的重要监督力量。
社会公众不一定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其范围比企业的消费者更广一些,他们与企业无直接利益关系,但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十分关注, 因为企业信用状况与全社会的信用风尚有密切关系,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企业信用就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监督主要涉及到:(1)企业是否明确生产经营宗旨,是否遵守生产制造标准和生产规程,在生产经营中是否违背职业道德,在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违背相关的法律规定。(2)企业是否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优先,是否积极回馈社会,是否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3)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信息是否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4)企业生产经营中重大灾害事故,特别是危害到公众利益的事故是否及时通报,是否采取防范补救措施,是否照顾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5)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果给社会公众带来的是利益还是危害,影响的程度如何等等。这些都会推动企业重视和加强信用管理。(五)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利益的关注成为信用管理的推动力
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分析市场导向的计划战略时认为,企业至少必须努力满足每一利益攸关集团的最低期望, 最低期望是指“提供满意的临界点水平”。企业信用管理现状与相关利益群体对企业信用管理“满意的临界点”之间的差距,便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动力源。就供应商而言,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是及时足额支付供应商货款。为此,企业必须努力做好库存管理,提高原材料、零配件的利用效率,加强生产现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销售,加快资金周转和回笼,及时支付供应商货款,使支付货款的时间及数额满足供应商的“临界水平”。就分销商而言,企业信用管理的重点则是及时合同向分销商供应符合品质、数量要求的产品。
为此,企业必须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保证产品符合分销商的质量要求;必须从数量结构上满足分销 商的要求,使分销商能够在短期内销出产品,这样才能使分销商达到“满意的临界点”。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