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发达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因此,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已成为中国当下广受关注的问题。与慈善事业不发达相伴随的是中国的慈善文化出现种种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于现今的慈善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局限于捐钱、功利性十足、背负
目前,中国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发达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因此,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已成为中国当下广受关注的问题。与慈善事业不发达相伴随的是中国的慈善文化出现种种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于现今的慈善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局限于捐钱、功利性十足、背负太多功能等。显然,出了毛病的慈善文化将制约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建设一种健康的慈善文化。应当认识到,慈善是一种自愿行为,发展慈善事业要靠多鼓励激发而非强制;慈善自有其社会价值——社会联合的天然纽带,不能让它承载更多的使命。
一、注重慈善的自主性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潜存着慈善心,即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所抱持的同情与关怀。 当我们看到或想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往往会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人该是多么痛苦,我们也会感受到这种痛苦,如同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时,强烈的同情心就会促使我们采取可能的行为,给予他人精神或物质上的援助以缓解他人的痛苦,慈善行为就这样产生了。因此,慈善是一种顺乎人性善的一种自主行为。在慈善过程中,施善者可以获得双重精神愉悦感,其一,自身因同情产生的痛苦感得以释放;其二,因看到或想到不幸者的痛苦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轻而感到欣慰。
既然慈善是自愿行为,那么慈善的对象和力度都应由当事人内心意愿来决定。然而,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不少场合,慈善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强制。近年来,出现一种舆论强制,要求富人大把掏钱做善事,否则就会被指责为富不仁。当慈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摊派”或“勒索”,慈善就已不成为慈善了。强制慈善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它引人反感,从而致使人们消极对待。另一方面,它使慈善变成一种机械活动,剥夺了施善者的精神愉悦感。显而易见,强制慈善会损害慈善的美好品质并严重抑制慈善心,使慈善事业难以为继。
我们说慈善讲究自主自愿,外部力量不应加以强制,但并不等于发展慈善事业外部力量完全不能有所作为。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鼓励、激发人们的慈善心去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人人心中都潜存有慈善心,只要被唤醒就可转化为慈善行为。因此,在需要捐助的场合,组织者应当通过适当方式让人们引发同情心,从而积极地为需要救助者提供援助。在善款的运作中,应实行透明化管理,切实做到善款善用,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善款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应尽可能让捐款者知晓,以便施善者获得精神愉悦感,从而愿意把慈善行为发扬光大。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似乎慈善只是道德高尚者和有钱人的专利。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同情心,而慈善行为并不要求人们作出过大的牺牲,人人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援助不幸者。在现实当中,慈善活动基本上是捐款,这让人产生慈善等同于捐钱的看法。事实上,慈善是多种多样的,凡是帮助不幸者的行为,不论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是慈善,比如,照顾孤寡老人,扶盲人过马路,为孤儿院儿童义演,给流浪汉一个面包等等。慈善心是不分大小的,每一种慈善行为都是可贵的,值得社会赞许和鼓励的。
二、摆正慈善的社会价值
慈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人世间变幻莫测,一个人总是难免遭遇这样或那样的不幸。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也许不是不幸本身,而是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不幸熟视无睹。反之,如果其他社会成员对苦难者抱以深切的同情和积极的援助,无疑将给他带来温暖和力量。在一个慈善蔚成风气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感到友爱、温馨、热情及和谐。
近年来,中国人在谈及慈善的社会意义时,常常把慈善看作第三次分配。确实,在客观上,慈善具有一定分配效果,使社会物质财富从宽裕者手中流转到短缺者手中。但是,过于强调慈善的分配功能是不适合的。首先,它忽略慈善本身内在的价值,把慈善当成一种工具,搅浑了慈善的源头活水。其次,它容易让人把慈善理解为捐钱捐物,而眼下的慈善活动基本离不开捐款,更让人产生这种看法。
如今,在中国,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让慈善背负过多的职能,试图利用慈善去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除了上述提及的缩小贫富差距,主要还有教育问题(助学)、医疗问题(助医)等。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等问题已相当普遍,很多遭遇这些困境的人都寄希望于慈善资助,而不少社会人士也强调慈善事业当承担使命,相关慈善活动已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然而,慈善难以承受如此之重。首先,慈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其次,这些问题的个案频繁出现很可能让人们变得麻木,这也是人之常情。要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