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研究

来源:信用中国 2008-05-05 18:05:49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起源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传统评级的6C法是信用评级的传统模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用评级方法“打分法”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银行现行的信用评级方法以及发展到目前信用评级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起源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传统评级的6C法是信用评级的传统模型,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用评级方法“打分法”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银行现行的信用评级方法以及发展到目前信用评级已经取得的一些积极成果。随后针对信用评级方法中尚不完善之处列出了目前评级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针对评级方法和内容,基础层面建设,管理层次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应以上几点不足,作者提出自己对于完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信用风险

  1. 我国商业银行评级的发展

  我国的信用评级起源于80年代许多省、市级人民银行内部设立的评级委员会。1992年,首家全国性证券评估机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己发展到40多家,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依其独立性可分为两类:一是银行系统的评级机构,二是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评级机构。

  表1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参数
  领导者素质15分 其中:经历2分 业绩2分 学历2分 能力4分亲合力2分  品德3分
  经济实力15分 其中:实有净资产8分  有形长期资产4分 人均实有净资产3分
  资金结构20分 其中:资产负债率6分  债务股权比率5分 流动比率6分  速动比率3分
  经济效益20分 其中:应收帐款和应收票据周转次数3分 存货周转次数2分 利润总额8分  总资产利润率7分
  信誉状况20分 其中:贷款质量9分 贷款付息9分 存贷款占比2分
  发展前景10分 其中:近三年利润情况5分 新产品预期状况2分 新产品经营能力3分  主要产品寿命周期2分
  表2 企业信用风险等级系数表
  企业信用等级 分数值 风险系数
   AAA    〉90   0.4
   AA     〉75   0.5
   A      〉60   0.6
   BBB     〉45    0.7
   BB      〉30    0.8
   B       〉30    1.0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约束的增强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加强了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力度,主要表现在各家银行均建立了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并通过评级确定的信用等级来对企业进行授信。实行内部信用评级和授信以来,商业银行改变了过去的粗放经营的做法,其资产业务的开展实现了有章可循,资产的质量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作为主要信用风险控制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无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处理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信用评级方法在控制银行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2.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作为加强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步建立客户评级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的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客户评级系统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客户评级在解释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2.1 评级方法缺乏定量分析

  评级方法应本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就我国目前的评级方法而言,定性分析始终占据着绝对主要的位置,定量分析则微乎其微。即使目前商业银行使用的打分法,从表面上看是数据指标的评定,有一些定量的意味。但实质上,它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打分法”需要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如负债比例、盈利水平、企业素质等)给予一定的权重。而我国的做法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固定的权重,因此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评级结果,自然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这种评级方法在数据指标的评判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没有定量为基础的信用评级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苍白与不足。

  2.2 评级内容不够完善

  1、缺少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

  有证据显示,企业信用等级的降级及合同违约的概率在周期性的低谷时期可能要比高涨时期极为显著地加大。因此,对国家、世界的宏观经济态势进行分析预测是必不可少的。受管理对象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的地位,也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2、企业信用等级评判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企业由于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单个指标进行打分,然后加总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系数,以剔除重复计分的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只能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指标和确定权重,使标准的可行性大为降低。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每一个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的企业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结果自然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信用风险。

  其次,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企业财务风险这一核心因素在信用等级评判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所占的指标权重太小。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现在,我国银行采用的信用评级方法基本上没有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因而难以反映受企业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而过度偏重于传统偿债能力指标,过度偏轻于现金流量指标,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作为基本指标,却把现金流量作为修正指标;基本评判指标偏少,而修正指标偏多。修正指标过多,往往会修之过正。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非常广泛和严重的条件下,修正指标越多,将造成评价结果失准可能性越大。

  2.3 数据建设缺乏统一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安博尔中诚信评级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信用品牌。但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严重阻滞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2.4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大多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在我国国有商业商业银行中,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在考察银行业绩时也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国际上,市值的稳定增长才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暂时眼前的业绩的扩大。第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够充分。让银行的职员产生了信用风险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

  2.5 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治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的形式。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3 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影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道路迈进,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中国的金融环境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与世界接轨,而国外较为著名的标准普尔,穆迪等大的评级机构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标准的量化评级模型。相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保持定性分析的主导地位是无可厚非的。而评级方法中量化指标过少,会使主观评判的比重加大,过多的定性指标的存在会使评级结果灵活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级结果的说服力。所以,在研究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评级方法时,应当注重量化指标的纳入与规范,是我国总体的评级方法向量化评级的大方向靠拢。所以,发展中国信用评级方法研究不能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评级业的发展必须走评级业与国内相关经济制度改革相配套、相协调的道路。

  其次,在评级方法的内容上,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行业分析。企业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同一信用指标对于不同行业来说其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指标比重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加强现金流量分析势在必行。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上讲,现金流量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生产能力、盈利能力等一系列对于评价信用级别十分重要的信息。所以,加强现金流量分析是分析企业信用等级十分关键的一点。

  再次,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要不断加大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通畅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

  第四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用等级评估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只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理论知识与国际同行接轨且善于应用于实际的队伍,才能彻底改变我国银行信用等级评估方面落后的现状。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纳入一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并对国际先进的评估技术进行短期的学习与培训。这样可以避免银行自身人员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业务中并在必要时辅以前辈的指导,便可以走出评估业的一条新路。为银行评估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使之脱胎换骨迅速成长起来,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为商业银行降低贷款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第五,培育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积极的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所谓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风险管理行为、信用风险道德标准与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的完善是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一边探索一边进步,逐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发展我国信用评级制度》[J] 王威《金融世界》 2001年第三期
  [2]《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评级系统的完善》[D] 韦琰琰 大连理工大学,2002.
  [3]《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 》[M] 李扬 等著200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 陈小宪 《中国金融》 2004年第3期
  [5]《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 章彰 2002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J] 张恩照 《中国金融》 2004年第4期
  [7]《现代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 李志辉 2001年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