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防范中长期信贷风险系列报道 资产质量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对开行来说,良好的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信用管理和信用建设便是该体系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社会信用体系
■国家开发银行防范中长期信贷风险系列报道
资产质量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对开行来说,良好的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信用管理和信用建设便是该体系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上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几年里,当许多银行还在忙于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之际,作为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就已经开始通过组织增信的方式,以融资推动信用建设,主动控制信用风险。
开行对信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可以从内部机构的变迁中窥见一斑。早在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次信贷改革中,开行在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评审管理局、财务分析局、市场分析局,建立“防火墙”机制,赋予风险控制的职能。当时,开行在评审管理局设立了信用评级处,负责组织落实信用评级工作。2002年7月,开行总行批准各分行及总行营业部设立信用管理处,负责辖区内客户和城镇信用评级工作,负责贷款项目的信用结构管理,控制客户和地区信用风险边界,负责信用结构质量复查并提交信用结构质量预测报告,落实信用结构,补充完善措施。
以2002年9月信用管理局正式成立为标志,开行的信用管理工作开始走上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分散的信用管理职能和操作得到整合和强化。在推动信用建设过程中,开行从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信用结构等方面“四”管齐下,搭建信用平台,构筑信用结构,从而达到防范信用风险的目的。
在安徽芜湖市的实践,是开行组织增信的案例之一。早在1998年,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开行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取“组合贷款”的方式,对芜湖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支持。此后,开行运用组织增信的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帮助地方政府和贷款项目进行信用结构建设、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以及现金流建设,实现了地方经济建设与银行风险控制的“双赢”。在合作的6年间,开行成功地将自身的融资优势与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进行了有效融合,当个别项目出现不良贷款的苗头时,当地政府部门都积极地协助开行化解其中的风险。目前,开行投向芜湖的贷款,资产质量都是优良的。
大量类似于芜湖的实践表明,开发性金融的信用建设和组织增信,可以大大促进和提升客户的信用等级,从而降低其违约概率。同时,信用建设通过相应的违约风险分担机制和制度安排,可以降低违约损失率,有效地把预期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为了有效分散信贷过度集中所蕴藏的风险,开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视风险组合管理。在注重行业和地区信用风险分析、评级的基础上,开行始终注重资产风险的行业相关性分析,在组合管理中选择相关性较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正因为有了这方面的风险控制技术,开行近年来成功地避开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和重复建设领域,贷款进入极少这些领域,有效地防范了产业政策风险。
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是开行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组织增信的前提和基础。在信用评级工作中,开行首先制定了行业、地区、客户信用评级管理方法及信用评级标准,确定了信用评级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及相关审查程序。在实践中,开行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有关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完善。2002年,开行第一次集成相关制度编制了《信用评级手册》。此后,开行继续对信用评级体系“添砖加瓦”,对行业、地区、客户信用评级标准予以细化和优化,根据部门职责调整了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为信用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开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具有鲜明的开发性金融特点。开行的这套内部评级体系由国家信用评级、地区信用评级、行业信用评级、客户信用评审和债项评级等五部分构成,其中前三项评级,构成了开行在信用评级方面的特色。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开行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前移,为推行风险限额管理创造了条件。
建设国际一流市场业绩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开行追求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个“国际一流”,开行在信用管理上也主动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先进的银行看齐。2003年,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开行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开行为内部评级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制定了达标内容、工作时间表,制订了内部评级高级法的几个基本要素。对此,标准普尔在全程跟踪考察后认为,开行在信用管理流程及内部评级系统方面,已经为其达到《新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