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我国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2008-05-05 18:04:13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需要从影响消费需求的各个层面入手,找出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并从转变理念、增加收入、完善保障、改善环境等方面着手,扩大消费需求,以期达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需要从影响消费需求的各个层面入手,找出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并从转变理念、增加收入、完善保障、改善环境等方面着手,扩大消费需求,以期达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和净出口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随着近几年我国进出口额的激增,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同时,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愈来愈大。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终还是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分析表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走低。

  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稳步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 4583元。相比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较缓,1996年-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10元。与此同时,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1996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51,到2004年上升到3.21。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不仅在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悬殊现象也较严重。据统计,城镇居民占总体20%的最高收人组与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比值由 2002年的5.1扩大到5.3。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递减,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呈现相对缩小的趋势,而占城乡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层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形成不了有效需求,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二)就业难度加大,居民收入不稳定

  自1985年城市改革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增长态势,由1985年的1.8%升至2004年的 4.2%,20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为800万人(失业人口统计中不包括下岗人员),这部分居民依靠领取城市最低生活补助仅能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对于文化、卫生、娱乐的需求已成为奢望。全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进城务工,不包括这部分人,在农村隐性失业问题仍相当严重。大量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存在,收入来源的缺失,导致消费需求乏力。

  (三)受消费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以2003年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构成为例,排在城镇消费支出构成的前四项分别是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通信和居住;农村前四项分别是食品、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信。受未来消费预期不确定的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在下降。

  未来消费主要包括子女教育、家庭住房、医疗及养老。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福利分房取消,教育、医疗及养老制度改革,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跟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限。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截至 2005年4月底,共有1.6亿人参保,占城镇人口(5.4亿人)的30%左右。农村过去“养儿防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由于耕地的减少,目前在农村,失地农民养老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中低收人群体的住房问题,是消费倾向下降的另一个因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给数量有限,中低收入消费者的购房需求难以实现。未来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我国目前有12.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

  (四)商品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引发消费需求的不足

  近几年,我国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产品过剩。商务部发布的600种商品中,供大于求的商品在80%左右。持续的供给过剩相对表现为需求的不足。此外,供求双方结构性矛盾也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在供给方面,制造业和一些市场竞争充分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但能源生产和国家控制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在铁路交通、医疗服务、环境卫生服务和金融服务行业,已明显表现出发展的滞后性,压制了消费需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诚信建设还不完善,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商品质量低劣,假冒伪劣盛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需求。.

  (五)信贷消费比例不高

  信贷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目前,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近年来一般为20-40%,有的高达60%。我国信贷消费起步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4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2万亿元,比1997年底增加了110倍,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万亿元,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比例只有 11.3%,其中,在全部消费信贷余额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即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80%是住房抵押贷款,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消费贷款比例仍很小,延缓费需求。

  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消费理念,引导消费需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及居民理念的转变,落后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注重:先生产,后生活;重积累,轻消费。之后,又一味地重投资,轻消费。在再生产过程中,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第二,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是不断增长的,因此,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无限的。从这个角度看,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必须转变消费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拉动我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总需求

  增加居民收入,离不开扩大就业。充分发挥非正规就业形式,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通过规范、引导和管理,破除非正规就业的低收入、无保障、松散性的局限性。目前,国际上非正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非洲达 57.2%,亚太地区占32.8%,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和日本,也分别达到了30%和25%。我国的非正规就业人数比重大约为28%。表明我国非正规就业尚有发展空间。目前,在城市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在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非正规就业形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力度,增加这部分居民的收入,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三)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收入分配指导,调节过高收入。对各种垄断性行业及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收入,要纳入劳动部门统一管理。在机关事业单位,推进“收人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发放规范化”,力图消除收入差距的隐性差距。同时,要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劳动力流动机制,增加职业与职位的市场竞争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职业和职位的薪酬。要引人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强化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形成均衡工资制度。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今后要真正实现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从根本上建立农民增收的途径,降低农民的支出,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这是解决农民增收、缩小收人差距的关键。

  第三,从税收上考虑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一直起到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收人减免增值税是缩小农村居民收人差距的有力举措。政府及税收部门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纳税人收入的管理。对巨额财富获得者,考虑开征遗产税及财产赠与税。

  (四)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第一,政府要在支出方向上具有倾向性。集中财力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农业支出、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决算表显示,全年财政总支出完成预算的 106.4%;而没有完成预算的有:支农支出,决算数为预算数的 87.8%,教科文卫支出完成了 89%,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完成了 98%,教育实际支出仅占本年度财政总支出的1%。数字表明,减缓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程度,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消费需求,还需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

  第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有限。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仍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城市居民医疗、养老、失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城市居民的因病致贫现象,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防止因失业致贫群体的出现。在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缺位状态。有条件的地区应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民的教育、医疗救助,从支出的角度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五)改善市场环境,提升供给质量,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消费者有购物欲望,却不知道什么商品才是放心商品。因此,只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惩商业欺诈、支持公平竞争、创造诚信、安全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

  针对供求结构性矛度,各级政府应下决心打破行业垄断,积极推动非国有资本进入垄断性服务行业,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铁路运输、医疗卫生服务等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改善供求结构性矛度,增加消费需求。

  (六)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促进信贷消费的发展,转化潜在消费需求为有效消费需求

  为提高我国信贷消费比重,扩张消费需求,必须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已实现北京、广东、浙江、重庆、陕西、广西、四川、湖南8省、市、区的联网。可以预计,随着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完备、征信中介机构评级技术的提高、征信法律的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面将会越来越宽,信贷消费的发展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


互联网 2017-12-01 22:52:00

英国TESCO


互联网 2016-11-28 07:44:53

名词解释:野鸡大学


互联网 2016-05-23 00:51:00

聚美优品又陷售假风波


网络 2015-01-08 23:30:1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