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银行房贷无交易转按揭信用风险剧增

来源:中国财经网 2008-05-05 18:04:11

楼市遭遇宏观调控后,尽管国内银行房贷仍有增量,但各家银行的增量不大,市场需求持续降低,银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市场上争份额,不可能创造出购房需求。为了争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国内银行重新开展无交易转按揭,向中介返点让利,借助&ld

    楼市遭遇宏观调控后,尽管国内银行房贷仍有增量,但各家银行的增量不大,市场需求持续降低,银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市场上争份额,不可能创造出购房需求。为了争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国内银行重新开展无交易转按揭,向中介返点让利,借助“返点”手段,提高房贷业务量。“返点”增加,在短时间内给相关银行带来业务,但这些银行拿到的业务,不是房贷市场的增量,而是从其他银行争来的,随着“返点”战的竞争,各家银行纷纷提高返点率,导致中介机构见风使舵,房贷市场一片混乱,银行大部分的利润被中介结构拿走。银行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他行的“返点”转按揭竞争中,完全依赖中介机构,忽视了对消费者信用的审核,在无交易转按揭贷款增长的同时,贷款质量也在下降,房贷信用风险大量积聚。

    房贷业务的回落促使“返点”行情看涨,受房贷余额持续负增长的影响,中资银行的消费信贷余额全面下降。“返点”增加后,短时间内确实给中行带来业务,但随着银行“返点”战升级,银行恶性竞争加剧,很多银行放松了个人房贷的评估和审核,使得银行抢夺个人房贷的同时,风险也正在加剧。而在二手房贷款业务中,“返点”使银行被中介拴住的现象明显。在存量房贷争夺战中,银行对房贷中介的依赖性很强,“返点”现象愈演愈烈,“返点”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潜在的风险逐渐增大。个别银行为了垄断二手房贷市场,给大型中介商开出的返佣比率已高达1%-1.2%,一些实力稍逊的中小银行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由于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竞争激烈,各家银行都希望获得更大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份额,于是纷纷放宽这种按揭贷款市场的准入条件,让一资质差、信用不好、财务实力的人都进入这个市场。不少银行允许直接通过网上申请贷款,在网上选择银行列出的资金用途,资金就可以迅速打到账户上。银行根本就不审核借款人借款后到底做什么。有些银行还会明确表示,只要借款时不填写用于风险投资就可以,于是这种方式的贷款有不少进入了股市。

    这种流程执行不严格与简化为外部欺诈创造了条件。由于贷款的还款人发生了转变,银行就会承担债权债务转换过程中的风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就是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所导致,只不过目前中国房市价格还处于飚升时期,其操作风险暂时还没有显示出来。当转按揭的资金进入股市或其他投资市场时,风险就会随之加大,住房的价格越上涨,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商品房的价格一旦发展到某种程度出现逆转时,不仅资产价格迅速下降,个人增加收益机会也会减少。住房价格的快速下落,必然会导致个人还债能力减弱或住房的负资产,当大部分人抛弃这种负资产时,一定会拒绝还贷,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就会全面发生,银行业可能会面临崩溃。

    中金亿观点

    截至2007年2月末,上海中资银行房贷不良率已达到0.95%,逼近1%,3年间不良率猛增约10倍。随着我国房价不断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上涨的房价会掩盖房贷业务的风险,但如果楼市出现逆转,那么银行风险也将逐步显现,银行房贷的不良率也将逐渐上升。光大银行房贷2007年前两个月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每个月新增的房贷业务量不多,而在加息周期下,提前还贷的数量很大,实际余额增长经常为负。

    银监会近期表示,不断高涨的加息预期以及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的下滑,可能会拖累国内银行的利润增长。上升的利率也开始对房地产业敲响警钟,并终将导致房贷业务量的全面下滑。各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流动性分析能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关注信贷风险,继续调整和控制贷款增长。中金亿分析师建议银行在无交易转按揭业务中,注重风险的防范:

    1、选择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合作。在开展无交易转按揭业务时,银行需要与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合作,增强贷款授信的把关力度,不仅要求中介机构严格审查,银行自身也要二度审核。

    2、银行设立止损点,确保房贷业务的收益性。在止损点之上,银行可以自由浮动返点率,但一旦竞争加剧,个别银行的返点率已经超过了银行的止损点,银行不能跟进,而应该采取其他方式如新型房贷品种与原有房贷之间的自由转换,来留住客户,并拓展新的客户。

    3、充分体现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在现行无交易转按揭业务中,银行的大部分利润被中介机构分走,但中介机构的贷款审查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使得中介机构的市场监管作用被极度弱化。银行在与中介机构签订合同时,需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利润的分成,并在合同中体现出来。中介机构作为借款人的担保机构,如果贷款出现违约,中介机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银行损失。这样将银行与中介机构利益捆绑起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房贷风险。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一图读懂共享发展


2016-03-07 21:35:23

“费列罗”巧克力现白色死虫


网络 2014-06-17 23:07:36

婴儿信息5-10元/条被倒卖


网络 2013-10-13 22:16:0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