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这是先哲的一句名言。
在上海东华大学,一个名为“考试诚实承诺”的制度,今年2月12日开始将被逐步推广到全校。这个制度的发起者,是该校的1800名大一新生。寒假前,他们在进行《法律基础》考试时,在考场上作了宣誓———“我郑重承诺:在考试中决不作弊、不助人作弊,奉守诚实原则,严格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发生任何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并愿意以此接受主考老师的监督。”誓毕,这些大学生郑重地在《诚实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该校人文学院一位副院长说。他认为,大学生的诚实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通过宣誓方式,来体会庄严承诺的有效力和约束力,有利于规范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也有利于他们日后在社会上以“德”立身。“签字,是对社会、学校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
自从我国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在上海出现后,大写的“信用”二字,日渐成为各行各业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了看法。
“信用”,在《辞海》上的解释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上下五千年,在中国上至管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草民的“言必信,行必果”,许多老话代代流传下来。而中华民族作为信义之邦,新中国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许多重大问题上的说话算数,也是举世闻名。
但有学者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信用意识正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商业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獗,不守信用,不践成约,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民利益,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主要是物质产品,也包括一些精神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也包括个别地区的国际市场,一些制假贩假者为牟取暴利不惜损害国家形象;主要是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政治领域投机钻营意识对于国民素质的影响,对于干部队伍的腐蚀。信用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突出,整个社会都在呼唤信用。”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问题?据悉“我国信用制度的尚未完全法制化,还没有形成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观点,目前为许多专家学者所持有。
有专家认为,相对于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为索债割下债务人一磅肉的故事基础,相比于至今约用了150年时间才健全的发达国家“契约社会”的严苛,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可能靠一朝一夕建成,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建立信任感、自觉维护信用机制时,当每个人从小和从小事做起就注重在信用社会以“德”立身时,一个人在信用记录上出现的污点,才会导致他付出重大代价。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像爱惜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
但是,上海的许多做法表明,“爱信用如爱眼珠”的观念,实际上正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并开始出现良好的趋势: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去年末作的一项抽样统计说,由于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倡导了诚实守信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向这家银行申请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借款的9万户被调查的上海居民中,目前按合同及时还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9.91%。其中,被调查申请住房贷款的4万多户市民,从未拖欠还款的比例达99.9%;申请非住房消费贷款的4万多户市民正常还款的比例为99.93%。该行分析,这除了上海市社会信用环境整体趋好之外,银行方面提醒、指导的主观努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上海市工商局对社会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也实行了“黑名单”监控制度:经查实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企业名称,被输入了工商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的企业信誉档案。对“黑名单”上的企业,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每周回访一次,进行重点检查;同时,限制“黑名单”上的企业变更有关经营事项,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任其他新设企业法定代表人。此外,还定期公布“黑名单”,提醒经营者、消费者防范这些制假企业。工商部门的官员表示:谁制假售假,谁就会上“黑名单”,谁就在社会上失去了信誉。而失去了信誉,在讲究信誉的市埸经济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这样,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假冒伪劣,并有益于整个社会风气的纯洁……
信用时代,不能忘记以“德”立身。这既关乎公民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常进行经营、消费活动。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等机构,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成都、西安7个城市的2100个居民中,开展了首次“中国信贷消费调查”。其公布的结果表明,在这之前6个月中,有17%的被访者进行了信贷消费,平均额度近3万元;未来6个月,34%的被访者有意信贷消费,人群比例接近前6个月的1倍。调查还表明,住房、教育、汽车、医疗将是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对象。
中国信用消费市场的大门,正在快速打开。
其结果可以想见:有“信”者昌,无“信”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