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应供给不足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起步较早、进展较快,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实践来看,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初步达到了“产权明晰、资
近年来,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应供给不足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起步较早、进展较快,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实践来看,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初步达到了“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改革目标,并且已经成为面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的最主要机构。然而今年以来,农村信用社资产流动性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已经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稳健性和持续性,应该引起关注。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流动性问题表现
存贷比例过高。今年前3个月农村信用社贷款迅速增长,用出了80%的资金,导致后期没有能力投放贷款。随着入夏之后存款少增或下降,存贷比迅速上升,目前已超过95%,远高于监管部门75%的参考指标。
备付率逐步降低,准备金不足。全省农村信用社备付率由2006年初的11.2%下降到2007年9月的4.6%,部分县联社备付率低于3%;同时,一些法人农村信用社还出现了欠缴存款准备金的问题,说明其流动资金已经进入相当紧张的境地。
对外融资比例过高,成本增加。农村信用社依靠拆借资金和协议存款等方式从外部融入大量资金缓解流动资金压力,9月末时外部融资已占到其全部贷款的7.7%。
二、资产流动性过低的主要危害
不利于控制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对于像农村信用社这类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存贷比是反映其资产负债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存贷比率接近1的时候,金融机构的存款已经全部被存量贷款占用,而存款又不可能迅速增长,现金流必然减少,金融机构抵御支付风险的能力也随之弱化。同时,通过外部融资解决贷款资金来源问题虽然在短时期内有效,但是一旦贷款出现损失,损失的部分要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而到期的债务又必须偿还。这不仅相当于加倍了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还将进一步恶化流动性压力。因此,从稳健性经营的角度看,这种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不宜维持过久。
不利于实现持续经营。一方面,随着我国加息的步伐,拆借市场利率也在同步上升,大量的外部融资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利息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已经绷紧,下一步农村信用社必须大幅减少贷款的投放。这种落差显然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和维护客户群的稳定,一些农民在无法得到贷款的时候很可能把存款也转走。
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平稳发展。营运资金头寸紧张之后,农村信用社难以投放新的贷款。而目前随着杂粮杂豆的上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东部山区人参等山货进入收购季节,新增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另外,由于年初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量较大,给生产者以资金面宽松的印象,一些农民可能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随之增加。信贷骤然收紧之后,这些农民的生产经营将受到严重打击,这种强烈波动无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资产流动性过低的主要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信用社出现存贷比率偏高、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的原因,应该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方面的因素。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存款来源分流。农村的存款资金并没有全部回流到农村成为贷款资金的来源。当前吉林省农村吸收存款的机构很多,除了农村信用社之外,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都有网点办理存款业务。但是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停放了农业贷款,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已经成立,但是也没有在农村开始办理贷款业务。虽然2007年在几个县、乡试点了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但规模和覆盖面太小,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杯水车薪。这样,农村信用社相当于在用农村的一部分存款支撑全部贷款需求。
利益刺激下急速的规模扩张。据了解,近年来农业贷款不仅需求旺盛,带来了较高的利息收入,而且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和贷款联保制度的推行,贷款也保持了非常高的回收率。信贷形势的好转使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2006年利润增长了65%;同时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则逐年下降,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快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尤其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速大大超过其存款的增长速度,并且高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长水平。
对农村资金需求变化估计不充分,以致准备不足。以往,吉林省农村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资金需求季节性变化很强,春贷秋收的规律非常明显。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始在农村兴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减弱了季节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民在改善住房、子女上学、医疗看病等方面的支出也已经不容忽视。这些变化正在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连续性,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农村信用社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仍以老的思路来安排贷款投放,在年初春耕时放出了80%的资金,以致后期资金高度紧张。
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因素调控影响。一方面,2007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步伐紧密,连续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到10月底,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0.5%,大大收紧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根据农村信用社票据置换政策,农村信用社需要缴存特种存款,同时人民银行对于票据置换完成的农村信用社原则上不再发放支农再贷款,这也相当于抽走了农村信用社的一部分资金。
四、有关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增加金融供给。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解决农村资金“失血”问题,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试点多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鼓励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地区,探索为农村资金“补血”的有效途径。
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机制,强化指标监控制度。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作为金融机构,不仅要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控制,同时也应该注意防范流动性风险,尤其是支付风险。在实现发展和盈利目标的同时必须构建长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强化财务约束,避免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过度扩张而导致的风险。
给予政策支持,帮助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应考虑到农村金融长期供给不足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及时做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并通过适当的手段给予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功。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