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初,中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社会上有关“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2002年10
自2000年初,中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来,社会上有关“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2002年10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的新闻述评后,时任“信用重灾区”的汕头市委书记李统书,第一个提出了“重建信用汕头”的响亮口号。之后,各省市政府纷纷也提出了建设“诚信××省”、“信用××省”、“信誉××省”的口号和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各地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是一个可喜的开局。但在兴奋之余,我们不禁会问:信用、资信、诚信、信誉是一回事吗?咋看起来,是一个意思。而细细琢磨,可以体会到其中确实有很大的差异!
(一)信用、资信、诚信、信誉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在西方的文献中,对信用(Credit)含义的讨论不大容易找到。而在我国,中文“信用”的词意丰富多彩,信用、资信、诚信、信誉常常被混用的现实,使人看上去“一头雾水”,如上述“诚信××省”、“信用××省”、“信誉××省”。而在经济文献中的混用,则不利于实施。如: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颁布的《贷款证管理办法》第十九条中使用了“资信等级”和1996年《贷款通则》第二十六条中使用了的“信用等级”,它们都被规定为“是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央行两个经济文献中指的“资信”和“信用”,我理解,其所要表达的立意是同一个慨念。但也可能会被理解为不同的概念。又如:“诚信建设”和“信用建设”的混用,它可能不仅涉及其实质内容的定位问题,也会涉及主管部门的职责界定问题。显然,在这里资信和信用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词,其含义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英文中的“信用”——“Credi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redo”。“Credo”的原意是“我相信”(Ibelieve)、“我给予信任”(Iplacetrust)。
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Credit)的解释是:“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在中国的《辞海》中,“信用”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综上所述,在语言学中,“信用”一词具有信任、诚信、履约、信用等含义。在各国的语言中,这种词意的延伸和多义是无可厚非的,但应遵循约定俗成的用法。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角度,公认信用的基本要义就是对借的偿还。
我国语言学中的信任、资信、诚信、信誉虽然都源于“信用”,但从经济学的层面来看,它们的内涵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内涵加予甄别厘定,无疑有助于在经济学层面上更准确地表达和使用这些概念。
1、信用
经济学对信用的标准定义为: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信用是借贷双方凭借契约,以借贷方式实现货币、商品或服务单方面转移的交易,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作此定义是普遍接受的。通常也泛指信用关系。
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为了某种经济交易和价值转移的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诚实守信基础上的,以偿还为条件的一种承诺。即接受信用的一方,不需要立即付款就可获取另一方的商品、资金和服务。受信方以其承诺的时间为限偿还其所获得的物资、资金和服务的价值。这种延期的时间和偿还的价值量必须得到授信方的认可。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和金额偿还贷款或货款,并支付利息。这种延期偿还(交付)的交易,必然地蕴含着一种风险——信用风险,即到期不能履约而使授信方遭受价值的灭失或缺损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及其程度的确定具有滞后性,只有在到期后根据受信方的履约情况来确定,即用信用记录来衡量。因此,不同的信用等级则反映了不同的信用记录和信用风险的差别。换句话说,信用等级就是信用交易后以受信方的信用记录为主要衡量标志的风险程度。
在工商企业对客户信用销售管理中的信用评级(价),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对客户贷款的内部评级多属于此种信用记录评级的范畴。
2、资信
目前,国内的主流定义:资信是指与信用活动相关的各类经济主体(包括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及其金融工具(包括债券、股票、基金、合约等)自主履行其相关经济承诺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可见,资信是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一种承诺,资信则是这种承诺能否自主如期履约的能力。以能力作为承诺的保障,才能实践所作的承诺,且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实践承诺的程度。可见,资信是对信用风险的预期,资信等级是对未来如期履约能力强弱的判断。资信与信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资信的涵义扩大了传统信用概念的外延。例如,股票并不存在偿还性问题,投资者投资某企业的股票是为了追求溢价收益和投资利润,并不关心该企业归还投资的可靠性。但股票也是金融工具,投资者也要关心发行主体履行相关经济承诺的能力和跌价损失等投资风险。若以传统的信用概念来解释股票,并对其到期是否具有偿还能力进行评级似有不妥;资信的涵义也扩大了传统信用概念的时空。传统的信用概念一般理解为在交易的“事后”当经济主体失信时。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而资信的概念,把信用风险从“事后”确定前移到“事前”预期,并以“事后”的状况来检验。信用风险的防线前移,这对市场经济交往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此,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资信等级与信用等级往往是有区别的。资信等级反映的是自主偿债能力的强弱,信用等级反映的是偿还债务的程度。一般来说,资信等级高的债务人具有较强的自主偿债能力,能够按时履约保持其良好的信用记录,其信用等级也较高;而信用等级高的债务人,其资信等级不一定也高。因为他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壁”来维系其较高的偿债(履约)记录。所以,对资信和信用的概念加以必要的区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3、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的是做人、做事最起码的基本原则和道理,强调诚信“要”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做人讲诚信、做事要诚信,要“说到做到,信守诺言,有诺必践”。诚信虽然也抽象地泛指信用的一般意义——守信,但它更多泛指的是道德和社会文化,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思维方式、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切社会现象“变到深处都是文化”。诚信文化不仅具有微观的意义,也具有宏观的意义。诚实守信一旦成为文化,就会变成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的一种负责精神,使信用文化渗透到企业商品的质量、设计、造型、装潢、商标、包装、广告和营销方式等全过程之中,建设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诚信更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它不象“资信”和“信用”那样更具微观的特指的具体的经济学意义。
4、信誉
信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抽象价值和社会声誉。信誉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区域性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对主体的信用表现及其信用抽象价值的评价,通俗地讲就是口碑或声誉。它抽象地泛指信用的一般意义——守信,既具有社会道德和文化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例如,某商家的信誉好。说明其诚实守信,经营有道。信誉能使主体从“一般信用”升华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重要的资本形态,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微观主体的信誉可以为其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可通过资产评估转化为价值计入无形资产。
在我国,经济界对资信的定义一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信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延期付款中的履约状况和守信程度。这里的资信即为信用。广义的资信是指各类市场的参与者及各类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履行其相关经济承诺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这里的资信就是指对自主如期履约能力和可信任程度的预期。显然,指的不是履约状况和守信程度。
本文作者主张资信与信用应分别界定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因为:一是在经济学中,履约能力和可信任程度与履约状况和守信程度是“因”与“果”的关系。若狭义的资信亦指信用,那么就没有“因”与“果”之别,在实践中两者仍易混淆;二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组织的资信和以证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工具的资信。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发展和金融深化,对经济组织和金融工具如期履约能力的预期已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信用的时空概念也应不断丰富。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资信的概念和内涵,更能准确地表达这种“预期”;三是资信、诚信、信誉均是以信用为基础而派生出的概念。分别界定后,信用仍天生具有普遍的意义。
(二)、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联系
我们从经济学的层面对信用、资信、诚信、信誉的概念和内涵加予厘定后,可以用下列的关系式来表达:
诚信 + 资信 = 信用、信誉,亦可转化为:
品德 + 能力 = 守信,即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观(意愿)和如期履约的经济能力,实践承诺才有保障。也可以表示为:
品德 + 守信 = 资信,即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加上实践承诺的记录,才能证明其具有如期履约的能力。这也正是资信评级业的基本评级模型。还可表示为:
能力 + 守信 = 诚信、信誉,即具有如期履约的能力和实践承诺的记录,才能证明和树立诚实守信的口碑。
从上述信用、资信、诚信、信誉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及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
一、信用对资信、诚信、信誉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资信、诚信、信誉是信用基础上派生的概念,信用可以泛指。
二、信用、资信、诚信、信誉有各自具体的意义:信用是履约状况和守信程度;资信是信用的履约能力和可信程度;诚信是信用的意愿、道德和价值观;信誉是信用的社会声誉。
三、资信、诚信是“因”,是信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信用是“果”,是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和落脚点。
四、信誉是信用的社会声誉,是信用结果的社会价值。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