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道德和法律分别对人信用活动作用力的大小轻重变化,信用文化依次呈现"践约"、"慎独"、"利他"这样三重境界。 践约,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是信用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即信守契约
依据道德和法律分别对人信用活动作用力的大小轻重变化,信用文化依次呈现"践约"、"慎独"、"利他"这样三重境界。
践约,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是信用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即信守契约,按契约办事。我国古代就有"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的古训,民间有"说到做到大丈夫"的说法,重然诺是真君子,轻毁约则滥小人。说"践约"是层次稍浅的信用文化境界,是由于它受契约的约束,契约的约束力使当事人必须守约,他律的成份占主导。但"践约"又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信用活动的底线。只有当"践约"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自觉意识时,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厦才算基本告成,也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信用文化境界。联想到我国信用的现实状况,我们离"践约"尚有不小的距离。
信用文化的第二重境界则是"慎独"。在信用活动中,当事人之间对信息的占有量不会完全对等,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当事人之间对问题真实情况的把握度不对等。显而易见,拥有信息优势一方会处于活动的优势地位,从而可以借助拥有的信息优势地位,去不公正不公平地对待信息不全当事者。信用文化之所以不能停留在"践约"层次不向前提高发展,就因为现实中常常信息不对称,投机者完全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合同约定进行欺诈,利用"践约"信用的约束力让被欺诈者吃哑巴亏,以信用的名义行失信之事。慎独境界的信用,则无论信息对称与否,均诚信以待,君子不欺于暗室。对比"践约","慎独"的信用境界更突出自律,它需要守信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明确的法制观念。
信用文化的第三重境界则是"利他"。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他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首章首节就提到了我国古代小说《镜花缘》里的"君子国"故事,以此说明市场交易中"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因此君子国将消亡,被"小人"国替代。本文所指的"利他",不是"君子国"式的利他,而是指信用活动中的当事者并非仅顾及自身利益,而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当事对方的利益,甚至放弃自己部分当前利益,从而达到"双赢"效果、双方长远效益最大化的信用。这是最高境界的信用,因为"慎独"尚有着对高悬的法律利剑、道德明镜的心理畏惧,还未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而"利他"却是完全自觉的信用,其价值取向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已不仅仅限定于"自己",而是双方、全体,甚至整个人类社会。
这三重境界,虽说都是信用文化的理念内容,却呈渐次递增的阶梯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当人们的社会行为全方位地信守信用文化这三重境界理念时,我们的社会就一定可以高速度高效益地可持续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