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来源:重庆企业信用网
2008-05-05 17:31:04
当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资信评级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释。这些经济学理论包括信息非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论和博弈论。 信息非对称性理论与资信评级 资信评级的产生源自信息非对称性。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
当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资信评级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释。这些经济学理论包括信息非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论和博弈论。
信息非对称性理论与资信评级
资信评级的产生源自信息非对称性。所谓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企业的内部人所掌握的企业自身信息总比外部人多。在市场交易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的交易中,为了降低信息非对称性所带来的危害,就产生了资信评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诞生并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取得发展,开始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是一个企业与广大的投资者间的交易,因而存在很严重的信息非对称性。最早开始进行资信评级的穆迪先生,就是看到美国当时各铁路公司发行的债券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性,为了向投资者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才开始设计和开展债券的评级活动的。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信息非对称性的危害。为了消除这种信息非对称性,资本市场目前主要采取强化信息披露的办法,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
在银行信贷市场和其他商业交易领域,同样存在广泛的信息非对称性。资信评级在解决信息非对称性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即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资信评级就是银行业一种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它是专业化的信用中介结构利用市场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运用专门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研究和分析,将银行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评级信息的过程,这对于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无法收集到足够信息或者专业知识有限、无法理解披露信息所表达的特定含义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过程中,资信评级可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行为的透明度以及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直接关系,提高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建立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交易行为的透明度低和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不畅,某家企业的失信行为不能被所有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及时发现,比如这家企业这次欠了 A 银行贷款不还而其他银行不知道,下次欠了 B 银行贷款而其他银行还不知道,那么这家企业就会不断地拖欠下去,就没有必要讲信用。可见,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是企业失信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交易行为的透明度高和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畅通,那么企业失信就会减少,因为企业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判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从而制订正确的信用政策,失信企业将被其他企业所知悉并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授信。例如,在较小的农村,由于全村人相互认识,信息传递很快,如果某人在村里借钱不还,那么村中其他人可以很快知道,大家都不会借钱给他,从此他在村中将会被孤立,处于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因此他不得不讲信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失信问题,就必须增加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健全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送机制,减少信息非对称性。为了增加交易行为的透明度,减少信息非对称性,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是必需的。例如,在资本市场上,证券监管部门就是通过强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来减少信息非对称性,以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因此,在建立信用制度的过程中,促进征信数据尤其是企业失信记录的恰当开放,保证信用服务正常进行是十分必要的。现代 IT 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递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它使信息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得到迅速传播。但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人们必须积极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必须有专业化的信息机构为人们提供有关企业和个人行为的信息。交易双方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也使专业化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用服务有了可能。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实际上就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对整个经济体系中交易秩序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信评级作为专业信用服务机构之一,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易成本论与资信评级
交易成本论解释了信用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成为现实需求,并进而解释了信用服务机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交易成本论认为,交易成本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原因。由于交易双方需要相互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交易一方为了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可以自己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也可以委托一个可信的信用服务机构完成,但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包括人力、时间和经济代价)。如果自己调查比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完成所发生的交易成本高,那么交易方就会委托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所需的服务。交易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交易对手的数量、时间、距离、专业性、业务复杂程度、人力资源的成本,等等。在资本市场上,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由于每个投资者要对债券等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其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为了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到企业实地进行考察,这不是普通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因而就要求有机构代表广大的投资者去进行这项工作。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资信评级机构的工作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信用调查和分析成本。这就是资信评级机构存在的原因。从交易成本论可以看出,专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运行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论也可以解释企业失信的经济原因。在上述农村的例子中,如果虽然全村人知道他不讲信用,但是还有人同情他、帮助他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受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折磨,他就还会继续不讲信用。这就可以解释我国有些国有企业为什么不讲信用,就是因为企业从银行取得大量贷款不按时偿还后,政府还对它进行财政豁免、挂账或债转股、上市等政策扶持,因此其他企业就会仿效这些企业的行为,企业失信的行为就会继续。可见,仅仅交易行为的透明度高和交易行为的信息传递畅通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种企业失信的惩罚机制。简单地说,如果企业失信获得的收益大于企业失信的损失,企业就有动力作出失信的决策。只有企业失信招致的损失远大于企业失信取得的收益,企业的自律才会逐步实现。因此解决企业失信的一个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使失信企业在市场上受到孤立,增加失信企业的经营成本。
博弈论与资信评级
对于企业来讲,开展资信评级是实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离均衡的一种手段。企业得到一个客观和有权威的评级结果,就可以向银行和社会表明自己的身份,获得市场上的通行证,从而把信用低或不讲信用的企业分离出去,使得银行或社会能够识别信用低的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博弈论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企业失信的重要原因。博弈论认为,企业总是寻找对自己最优的策略并由此形成一个均衡状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即大部分企业讲信用,信息传递方便,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如果某家企业某次不讲信用,它可以获得额外利益,但别的企业可以很快知悉并在其后的经济交易中拒绝对它提供信用,那么这家企业就会处于孤立状态,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在信用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不讲信用不是最优策略,它的最优策略就是讲信用,防范交易对手不讲信用。与此同时,企业对交易对手的信用信息需求也是内在的,因而信用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在信用环境不太好,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社会,如果某家企业某次不讲信用,它因此可以获得额外收益,但由于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畅,其他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它不讲信用的信息而得不到相应的惩处,那么这家企业还会在其他交易中取得信用,直到其他企业了解到该信息为止。因此,在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不讲信用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因而它的最优策略就是不讲信用。当其他企业发现不讲信用的企业短期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而自己因为讲信用却遭受利益损失时,那么这些企业的最优经济策略就是不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被大多数企业作为最优策略时,企业之间的信任度随之降低,那么信用环境就会恶化,信用服务的需求就会减少。当然,从长期来看不讲信用的企业是没有市场的。博弈论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企业只进行短期博奕而缺乏长期博弈,那么企业就会失信。只有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提高失信企业的成本,使企业进行短期博弈和失信的成本远远大于企业因此博取的收益,才可能促使企业进行长期博弈,减少企业的失信行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8-06-04 14:46:35
中国金融家
2018-04-28 09:37:07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