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部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
2008-05-05 17:31: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干部的诚信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肩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干部的诚信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无不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其信用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党的干部,特别是要决策、选人、用人、执纪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信用,率先垂范,有诺必践,做诚实守信的表率。
一、干部失去信用的危害性
干部失信的表现。一虚:一些干部热衷于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着眼于搞花架子,不埋头干实事,满足于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贯彻讲话,过不完的节,剪不完的彩,开不完的会,就是实事无人办,问题没有解决,事情久拖不决,落实不了成为痼疾。二浮:一些干部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整天浮在上面,热衷于迎来送往、赶会跑会、吃喝应酬。偶尔有所谓调查研究,也是坐着车子跑,隔着玻璃看,前呼后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目的是为了报上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结果还是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互相推诿,致使许多问题久拖不决。三假: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擅长“作秀”,有言不由衷的“脱口秀”,有劳民伤财的“工程秀”,有无中生有的“媒体秀”。有画饼充饥的“口号秀”。古人斥责的“口言善、身行恶”由此可见一斑。有的惯于造假,假政绩、假数字屡禁不止,随着“升官”的需要,假文凭、假学术、假新闻、假经验、假典型,也在一些干部中流行起来。
干部失信的原因。从历史上看,封建专制长期扭曲了诚信意识,降低了失信成本。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然而,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路诸候的命运随时会因为帝王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诚信实却常常吃亏遭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从社会环境看,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常常表现为对诚信意识的背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当然,党员和干部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干部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经济生活中的欺骗现象、不诚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蔓延,这是导致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干部的监督方面看,目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强了对党员作风和干部“三圈”(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管理,但忽视了对党员和干部的信用监督,成了一个空档,使一些无信用“资质”的党员和干部凭借欺上瞒下、夸夸其谈的本事得以重用和提拔,滋生了不好的影响;从自身修养看,有的干部不讲人格廉耻,缺乏知识素养和道德屏障,对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不尊重,视群众为群氓、如草芥,断然不对群众讲信用。“我欺瞒了你,你奈我何?”“我愚弄了你,不照样升官?”这正是某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者的卑劣灵魂。
干部失信的危害。政治上,失信于民。群众的信心、信仰、信任、信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信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干部失去信用,会直接导致群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信赖殆尽、涣散人心,消磨意志,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经济上,秩序混乱。干部不能做到诚信,市场主体就会加以效仿。无信行为受到鼓舞,导致社会信用程度滑坡,就会违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投资环境恶化,成为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文化上,污染风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民风,官德毁而民德降。干部失信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会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干部不带头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本身就是对精神文明的一大损害,对社会风尚的一大污染,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一大误导。
二、干部信用建设的重要性
干部信用建设是信用经济的需要。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存在信用危机的挑战,对付这样的信用危机,必须尽快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特别是加入WTO后,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我们所要建立的信用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为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信用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各级干部要以自身的诚信建设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干部信用建设是信用政治的需要。“信为政基”是中华民族的古训,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风、民风和世风根本好转的基本道德要求。干部讲不讲诚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特别是领导不讲诚信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信赖和支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背信弃义,朝令夕改,虚假浮夸,已成为党风政风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干部不讲诚信,具有负面乘数效应,对全社会信用滑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企业不守信用,归根结底与那里的领导干部诚信观念淡薄有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诚信建设的主力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带头讲诚信,说真话,做实事,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干部信用建设是信用文化的需要。诚信,作为优秀传统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自由流动,文化选择难以控制,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面临三种文化走势,即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化,科学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大众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这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信用文化。古人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因此,干部一定要把诚信建设作为个人人品修养之本,自觉锤炼诚信观念,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不断增强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重构文化信用体系,推动先进文化的诚信建设。
三、干部信用建设的现实性讲宗旨,是干部信用建设的出发点
党的干部讲诚信,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于党和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是我们“党的全部任务”,也是共产党员讲党性、讲诚信的出发点。我们的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观念,无论时代和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党必须以贯之地实践建党之初的神圣诺言。各级干部要牢记党永远不变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虑,解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谋发展,是干部信用建设的落脚点。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第一要义,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肩负振兴中华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干部讲诚信,就是要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逐步兑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庄严承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制订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不追求暂时的轰动效应,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忠实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
重廉洁,是党员干部信用建设的关键点。“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才能明断是非,只有清廉才能树立威信。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质,是共产党人应守的本份。能否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直接反映党员和干部是否诚实守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自已则应该带头吃苦,甘于奉献,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决不能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自己、家庭和亲属谋私利。要时刻慎独,把握个人交往与组织原则的界限,远离那些“抬轿子”、“吹喇叭”的人。要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个条例,过好名利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做工作一身正气,生活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政治本色。
求实效,干部信用建设的基本点。诚实守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诚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干部讲诚信,必须带头坚持实事求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千方百计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人对已一个样,说的和做的一个样,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干部信用建设的操作性
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机制。从公民道德教育入手,大力实施党员、干部“诚信工程”建设,全力打造“诚信党组织”、“诚信政府”、“诚信机关”,致力营造一个“人人重信誉,处处讲信用”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多种形式塑造焦裕禄、孔繁森、雍宗满等优秀党员、干部形象,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在自觉参与中诚信思想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各级党校和行政学校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研究和组织一些领导干部诚信案例和失信反面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和干部的信用自律,形成良好的信誉形象。
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首先是强化组织人事监督。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建立党员、干部个人信用记录或信用档案,构筑党员、干部诚信信息网络,并把其信用情况作为党员作风建设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领域,我国已有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记录,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报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要求进驻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这些做法值得组织人事部门学习,发展党员和选拔干部应当考察其信用档案,必须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其次是强化群众对党员和干部的信用监督。党员和干部的信用来自群众,党员和干部是不是守信用,群众最清楚,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广泛开展群众对党员和干部信用的评议活动,并让它在“关键时候”起关键作用。再次是强化上级对下级的信用监督。在目前体制下,有的领导干部对下负责缺少信用,对上负责却惟恐不及。他们不怕群众监督,但最怕上级“动真格的”。在信用监督问题上,上级不仅大有可为,而是责无旁贷,上级监督下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既要有身体力行的自觉性,又要有明察秋毫的敏锐性。对下级的信用调查与评价,不仅要看他对上级的信用状况,更要深入群众了解他对群众的信用状况。
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公务员诚信建设,美国出台了《从政道德法》,意大利制定了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明确规定了失信惩戒措施。我国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尽快制定党员诚信守则和干部诚信法规,规范干部信用行为,加大奖惩力度,对那些诚实守信、政绩突出的党员和干部给予应有的褒奖,对失信、缺德、影响恶劣干部,轻则惩戒,重则绳之以法,使讲诚信成为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国金融家
2018-04-28 09:37:07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中国新闻网
2016-01-19 1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