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网络道德缺失 “网上不骂人”列入北大校规

来源:新华日报 2008-05-05 17:30:59

日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针对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谩骂造谣现象,北大正考虑修改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将不在网上谩骂造谣等规定写入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师生言行。 “不骂人、不造谣”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

    日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针对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谩骂造谣现象,北大正考虑修改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将不在网上谩骂造谣等规定写入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师生言行。

    “不骂人、不造谣”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由高等学府郑重其事地写入校规,总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况且,这里面还有个如何执行的问题。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这一规定似乎也有必要。据统计,目前全国网民人数有2亿之多,网络已成为当今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网络是重要的成长环境,对成年人来说,网络是重要的文化环境。网络,不仅给了我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还承担了“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自由却被滥用了,恶意攻击、造谣生事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缺乏自律和他律,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私家垃圾场”,成为“人性恶”的泛滥之地,尤其是随心所欲的“流言”或“谩骂”,更是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有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网络正一点点耗尽人们心底残存的信任和同情,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网上不骂人、不造谣”写入校规,也是对目前网络语言恶俗化倾向的一种反击,表达的是一种重视道德建设的愿望。

    “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话题,但下面的跟帖实在是不堪入目,什么下流的脏话都能骂得出来,这种现象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地步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很是愤慨,他说:“这两年,我给骂得已经不怎么上网了,实在是没办法。有些网友非常可怕,也不管你写了什么,随便找个理由就用脏话骂你,开头就是‘X叫兽又开始叫了’,你想找他理论都找不到人。”

    对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也深有同感,他说:“现在,网络谩骂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你看看现在的论坛、网络游戏里面,一点小事,很快就能升级为人身攻击,真是不可思议。”

    网络的诞生,本是给了大家一个可以发表各方观点的平台,为何却出现“谩骂成风”的情况?

    张鸿雁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流氓主义和痞子主义,属于背地里干坏事。中华千年文明古国,自古就强调君子之风,表里如一,明人不做暗事,讲究“慎独”。但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人们都是匿名行事,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里,就容易放大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正是因为匿名,人们的羞耻感逐渐丧失,在网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只有到被发现的时候,才会有所悔悟。

    “我们国家传统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但那属于熟人间的道德。而网络上,强调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匿名道德。这方面道德的缺失,正是造成现在网上骂人现象多的重要原因。陌生人之间如何保持道德规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潘知常说。

    因此,对于北大计划把“网上不骂人、不造谣”列入校规的做法,潘知常表示了理解。他说,网络文明,是公共道德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些规定应该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是有必要的。

    张鸿雁认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网络文明,需要多方努力,但首先应“从我做起”。目前这种“动辄开骂”的风气,正是因为不少网友“文明行为的内化程度太弱”,应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当然,其中也有部分网友有一种期待被人重视的心理,他们认为不用极端的语言,就无法引起别人重视。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很有必要。从管理部门来说,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等,不让恶俗语言在网上泛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分析说,成本低、风险低是造成人们在网上容易放纵自己的重要原因。身处缺乏现实管理手段的环境,人们容易发泄自己人性恶的一面,去打“擦边球”。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寄希望于网络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网民素质的提高,仅靠网络监管这一“外科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规范网上言论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针对网络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呼唤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网络人文精神,包括: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在个性表达的同时遵守普适性行为规范;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关注心灵建设和社会整合。因而,现在亟待培养大众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协调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不断提升网络人文精神的境界。在网络中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诚实可信的社会风尚,“不骂人、不造谣”其实是最起码的要求。(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2014年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怎么查


网络 2014-05-28 22:31:48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网络 2014-04-13 17:50:00

话语权的罪与罚


网络 2013-12-01 11:54:1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