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针对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谩骂造谣现象,北大正考虑修改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将不在网上谩骂造谣等规定写入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师生言行。 “不骂人、不造谣”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
日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针对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谩骂造谣现象,北大正考虑修改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将不在网上谩骂造谣等规定写入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师生言行。
“不骂人、不造谣”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由高等学府郑重其事地写入校规,总让人觉得不是滋味。况且,这里面还有个如何执行的问题。
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这一规定似乎也有必要。据统计,目前全国网民人数有2亿之多,网络已成为当今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网络是重要的成长环境,对成年人来说,网络是重要的文化环境。网络,不仅给了我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还承担了“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惜的是,这种自由却被滥用了,恶意攻击、造谣生事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缺乏自律和他律,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私家垃圾场”,成为“人性恶”的泛滥之地,尤其是随心所欲的“流言”或“谩骂”,更是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有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网络正一点点耗尽人们心底残存的信任和同情,构建网络道德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网上不骂人、不造谣”写入校规,也是对目前网络语言恶俗化倾向的一种反击,表达的是一种重视道德建设的愿望。
“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话题,但下面的跟帖实在是不堪入目,什么下流的脏话都能骂得出来,这种现象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地步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很是愤慨,他说:“这两年,我给骂得已经不怎么上网了,实在是没办法。有些网友非常可怕,也不管你写了什么,随便找个理由就用脏话骂你,开头就是‘X叫兽又开始叫了’,你想找他理论都找不到人。”
对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也深有同感,他说:“现在,网络谩骂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你看看现在的论坛、网络游戏里面,一点小事,很快就能升级为人身攻击,真是不可思议。”
网络的诞生,本是给了大家一个可以发表各方观点的平台,为何却出现“谩骂成风”的情况?
张鸿雁说,这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流氓主义和痞子主义,属于背地里干坏事。中华千年文明古国,自古就强调君子之风,表里如一,明人不做暗事,讲究“慎独”。但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人们都是匿名行事,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里,就容易放大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正是因为匿名,人们的羞耻感逐渐丧失,在网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只有到被发现的时候,才会有所悔悟。
“我们国家传统道德的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但那属于熟人间的道德。而网络上,强调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匿名道德。这方面道德的缺失,正是造成现在网上骂人现象多的重要原因。陌生人之间如何保持道德规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潘知常说。
因此,对于北大计划把“网上不骂人、不造谣”列入校规的做法,潘知常表示了理解。他说,网络文明,是公共道德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些规定应该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是有必要的。
张鸿雁认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的网络文明,需要多方努力,但首先应“从我做起”。目前这种“动辄开骂”的风气,正是因为不少网友“文明行为的内化程度太弱”,应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当然,其中也有部分网友有一种期待被人重视的心理,他们认为不用极端的语言,就无法引起别人重视。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很有必要。从管理部门来说,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等,不让恶俗语言在网上泛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分析说,成本低、风险低是造成人们在网上容易放纵自己的重要原因。身处缺乏现实管理手段的环境,人们容易发泄自己人性恶的一面,去打“擦边球”。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寄希望于网络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网民素质的提高,仅靠网络监管这一“外科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规范网上言论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针对网络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呼唤一种符合现代文明的网络人文精神,包括: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在个性表达的同时遵守普适性行为规范;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关注心灵建设和社会整合。因而,现在亟待培养大众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协调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不断提升网络人文精神的境界。在网络中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诚实可信的社会风尚,“不骂人、不造谣”其实是最起码的要求。(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