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

来源:信用中国 2008-05-05 17:30:59

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比肩发展,然而现实社会却出现了众多信用缺失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信用缺失问题的理论成因。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

  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相辅相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比肩发展,然而现实社会却出现了众多信用缺失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信用缺失问题的理论成因。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它是在人们长期交往过程中,由个人的履约状况决定的。只要有社会组织存在,只要发生交往,就必然会存在信用关系。然而经济学角度的信用,仅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源于人类文明的开始。
  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生活尚难维持,没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因此不会存在借贷关系,也就不会有信用。直至出现了两次大的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商品交换,这时信用和私有制几乎同时出现了。
  社会学中的信用(简称社会信用)和经济学中的信用(简称经济信用)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信用是经济信用的基础,而经济信用会推动社会信用的发展。早期的社会信用是独立于经济信用的,受社会生产力限制,人们的交往范围极为有限,或为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或为频繁交往的邻里,这时候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是一种“熟悉人信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货币关系得以发展,此时经济信用开始出现并随之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一个遭受不幸的小生产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简单再生产活动,不得已向一个富有的朋友伸出了手,此时,高利贷信用产生了。高利贷信用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生产方式是相互匹配的,由于经济信用(高利贷)产生初期,一方面剩余产品极为有限,可以贷放出去的资财极少,另一方面小生产者为维持生计又必须借入高利贷,供给和需求均缺乏弹性,因此尽管高利贷的利率很高,小生产者仍然被迫接受高利贷者的盘剥,他们的劳动产品包括全部剩余劳动产品和一部分必要劳动产品均被夺走,这使得小生产者始终处于被剥削地位,从而维护了旧的生产方式。
  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使得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生产者在每次出售商品时,需求者未必有现款,如果必须用现款来进行交易,生产者就暂时不能把商品卖出去,也就无法再买进他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以继续再生产过程;而需求者也因手中无现款而不能购进,再生产也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在再生产过程中,随着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出现了闲置的货币资本,形成可贷放出去的资本。此时借贷资本信用关系取代了高利贷信用。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为了维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高利贷信用不同,它对社会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剩余产品的增多,使得借贷资本的供给弹性增大;另一方面,借贷资本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借入者会计算借入资本的成本收益状况,使得需求也更加富有弹性,因此借贷资本的利率较高利贷利率有大幅度的降低,并且时刻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由市场决定的利率会促使生产者加强核算,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信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自身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从信用的发展过程来看,起初是由于社会信用的存在才使得偶然的高利贷行为(经济信用)得以发生,进而一般性的高利贷行为也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这个过程是社会信用推动经济信用发展的过程。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经济信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已经开始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这个时候物质文明十分发达,并由物质文明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于是经济信用反过来成为社会信用的推动器。从这个角度讲,信用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方面,良好的社会信用通常会形成良好的经济信用,而良好的经济信用反过来也会促使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信用不健全则使经济信用难以建立,而经济信用出现问题通常也会导致社会信用的全面坍塌。从历史上看,尚没有出现社会信用缺失而经济信用良好或者反之的现象,故而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将不再对两者分开研究。
  
  二、信用缺失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很低,为了共同抵御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的影响,人们以小群落的方式,过着相互帮助的生活。当时“砍伐美洲原始森林的人,在推滚重木材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尽管他们本性是精明的讨价还价者,但也不能精确地计算出每次推滚所花费的劳动,公道和友谊即足以代替详细的劳务记录,这些使推滚工作在他们中间得以顺利进行。”这种由人际之间的亲缘、地缘关系所决定的、包含在公道和友谊之中的信任是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得以维持的基础,也是信用的最初形式。
  既然早期社会人们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信用关系,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信用状况反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事实上,本人认为信用缺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由于交易关系复杂化、多元化而导致交易方相互博弈造成的。世界范围内的经验证明,市场化进程会带动交易关系的发展,由此产生交易行为的复杂多变,其信用规范也更为困难。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人们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一系列信用问题,就是由这种原因引起的。接下来我们以消费品市场交易为例,运用博弈论知识对信用问题的产生作以分析。
  博弈参与人分别为厂商和消费者,他们分别代表市场上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厂商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或生产低质量产品。生产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分别需要不同的投入,但是在质量与投入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函数关系:
   Q=a0×C2+a1×C+a2 (a0,a1是常数,且a0>0,a1>0)
  其中Q表示产品质量,数值高则反映产品质量高,由于高质量产品会带给消费者更大的效用,因此Q的数值也反映了消费者消费产品而获得的效用。C表示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当C=0时Q=0,故 a2=0,假设产品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法,即P=(1+i)×C,所以有:
  Q=b0×P2+b1×P(b0=a0/(1+i) b1=a1/(1+i) )
  消费者也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购买产品,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效用);不购买产品,不得任何效用。厂商和消费者的支付矩阵如下:
   高质量低质量 (厂商)
  购买u1,i1 u2,i2
  不购买0,00,0
  其中u表示消费者购买一单位产品后获得的纯效用。
  u=v-d×P (d>0为常数)
  v=Q/C
  在价值工程中,v表示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反映消费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这里仍然沿用这种理解;d是一个调节系数,它使P转化为可与v相比的同一量纲。

  一般的,有u1=u2,因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收入情况选择高质量产品或低质量产品,假设这种选择不存在市场障碍,理性的消费者会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u1=u2=A>0,即:
  u=v-d×P=Q/C-d×P= a0×C+a1-d×P= e×P
  (当产品价格一定时,u为定值,即u1=u2=A>0)
 i表示厂商获得的利润率(单位资本获利能力)。作为供给方的厂商会因市场需求自然地分为两类,一类提供高质量产品,一类提供低质量产品。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资本在市场的流动会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和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按相同的利润率获取收益,因此i1=i2=i0>0(i0是行业资本收益率)。支付矩阵转化为:
  高质量低质量 (厂商)
  购买A,i0A,i0
  不购买 0,00,0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厂商提供高质量产品,按行业资本收益率i0获取收益,消费者选择购买,获得A单位效用;厂商提供低质量产品,按行业资本收益率i0获取收益,消费者选择购买,获得A单位效用。
  这里的A和i0都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整体形势的好坏,比如经济形势好则i0就比较高,反之较低。
  现在假设经济形势出现恶化,资本收益率i0下降为i,(由于厂商按相同的利润率获取收益,所以i=P/C-1.),消费者所获效用由A变为B,此时支付矩阵变为:
  高质量低质量 (厂商)
  购买B,iB,i
  不购买0,00,0
  当i下降到一定程度,部分厂商将会无利可图,甚至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来看一下某一单个厂商与消费者的博弈行为。假设该厂商以前提供高质量产品,按行业资本收益率i0获取收益,如果现在提供低质量产品,消费者将仍然视其为高质量产品,为其支付较高价格,获得的纯效用将小于零;厂商由于高价格、低成本获取较高收益。支付矩阵如下:
  高质量低质量 (厂商)
  购买A,i0A’,i’
  不购买 0,00,0
  消费者根据以前的经验,按较高价格购买产品(此时产品已成为低质量、低成本产品),获得A’单位效用,厂商按i’获取收益,其中A’<0 i0>0.但是一次交易完成后,消费者将会发现自己购买的是低质量产品,今后将不再购买该厂商提供的任何产品(无论高或低质量产品)。因此面临这样的支付矩阵,厂商在做出决策前,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收益。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欺骗消费者),可获得i’的短期收益,今后不再有任何收益;如果生产高质量产品,可按每年的资本收益率i0长期获取收益。
  由于i0=P0/C0-1,i’=P’/C’-1,所以i0/ i’= (P0/C0-1)÷(P’/C’-1)=t
  厂商是否采取欺骗行为,取决于厂商对贴现因子§的认识,如果§<1-(1/t),则厂商会采取欺骗,否则不采取欺骗行为。厂商对贴现因子§的选择又取决于他对市场前景的认识,当厂商对前景乐观时,会选择较高的§,当厂商对前景悲观时,会选择较低的§。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0,意味着厂商可能面临某种难以挽回的困境,对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由于厂商对前景的判断是一种主观行为,因此它会受个人、时间及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三、结 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经济形势稳定时,完善的市场体系会自发地促进经济信用的形成和发展。厂商对于未来有一种稳定的预期,这会使得他们理性地对待市场,或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一般在经济形势好时),或选择生产低质量产品,从而按行业资本收益率获取长期收益。
  2.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尤其是发生恶化时,市场机制的先天性不足就会暴露无遗。厂商由于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故而会选择很低的贴现因子,这大大加剧了厂商欺骗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此时厂商会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收益。当然有时候这种短期行为对于厂商来讲也许是一种理性行为,因为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赌上一把。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市场上出现的经济信用缺失问题大多由此而起,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在我们这样的处于发展中、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国家会出现,即便是在像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体制国家,也会出现安然、施乐、世通等一系列的信用问题。
  3.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套可以提前进行预警的信用预警机制。通过比较和分析厂商对贴现因子的认识,提前发现即将发生的信用问题,以使其消除于萌芽状态,进而避免其对整体社会经济造成的恶劣影响。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征信大数据链的形成与应用探讨


联合征信研究 2018-03-30 09:59:38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22 09:42:04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该理顺的“十大关系”


发现(智库版) 2018-03-07 14:10:40

博鳌亚洲论坛组成人员(秘书长)


网络 2014-04-13 19:08:06

博鳌亚洲论坛简介


网络 2014-04-13 17:50: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