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交易中的失信失范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对我国各个经济主体的信用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
国家信用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交易中的失信失范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对我国各个经济主体的信用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建立健全我国国家信用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在去年的“两会”上,信用问题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加快我国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成了代表们共同的呼声。信用作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被政府和大众重视的程度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难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在培育成熟的个人信用市场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征信数据的开放问题是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当前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
原材料、技术手段、劳动力和资本是构成一个企业和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而言,原材料就是个人征信数据(个人信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评分模型,劳动力是从事信用评分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当前我国的信用市场环境下,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在原材料、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技术手段、劳动力和资本方面面临的现状是:(1)个人征信数据极端分散、没有解禁,个人征信公司难以获得作为原材料的个人征信数据;(2)评分模型的研发是建立在对个人征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由于难以采集到质量合格的成套的个人征信数据,个人信用评估公司无法建立科学的评分模型;(3)目前我国尚没有大学开设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且个人征信的实践还有限,熟练掌握消费者信用评分技术的人才非常稀缺;(4)就资本而言,由于我国信用市场远不成熟,个人征信行业是个高投入行业,个人信用评估公司承担着培育个人信用市场的成本,存在着资金运转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潜在危机。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个人信用评估公司的发展。
立足于国内现状,着眼于全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努力。在公司运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技术、人才和资本能够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言,个人征信数据的获得是我们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深深体会到,困扰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发展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技术、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人才和资金,而在于个人征信数据的无法采集和无法进行商业化服务。主要问题是:
(1)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分散,且开放程度很低,个人信用评估公司难以获得。在我国,大约50%至60%的个人征信数据掌握在人总行、公安、法院、工商、国税、劳动保障、人事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公用事业、邮政、电信、移动通讯、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没有按照发达国家那样开放个人征信数据。在这种状况下,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要么难以获得征信数据,要么只能获得片面的或虚假的信息,无法对个人的信用作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估。
(2)个人征信活动没有立法和制度来保障。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个人征信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制约着个人征信业的健康发展。首先,由于个人征信数据牵扯到许多个人隐私,个人征信数据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方式和保密的程度没有法律依据,信息提供者和个人信用评估公司都存在法律风险,限制了征信数据的开放和获得。其次,当前,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除几家专门的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外,还有一些企业评级机构和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等,因没有规范的征信机制,有的征信机构利用与相关部门的特殊关系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破坏了个人征信行业的市场秩序。再次,个人征信行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征信体系,导致了个人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分,有些征信公司甚至为了短期利益,依据不规范的信息、标准和指标乱评估,严重扰乱了个人征信市场。
(3)个人征信公司即使获得征信数据,开发出产品,也无法商业化运作。目前我国仍是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非征信国家,一方面,如前所述,个人征信公司获得的信息有可能是片面的、虚假的,因而开发的产品是无法进行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对信用产品的需求还十分有限,个人征信服务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银行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和实施风险管理时并不要求由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分,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即使有好的产品,也不具有市场,无法商业化运作。
二、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最佳选择
开发和利用个人征信数据的途径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个人征信系统,要考虑如何采集分散的个人信用信息和提供高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质量的增值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对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当前存在三种主张:一是完全由政府操作,即由政府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形成一个垄断性质的数据供应商和个人信用记录报告机构,与市场竞争无关;二是完全由市场操作,即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数据库的建立通过专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形成,若干个巨型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运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财政不掏钱;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即政府负责整合掌握在上述政府部门的征信数据,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征信数据库,而制作消费者信用调查类报告和信用评分等增值业务交给信用评估公司去做,同时,政府通过加强法制等外部环境的建设,为信用评估公司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并对信用评估公司的市场行为进行规范。
在当前的国情下,由政府负责中央数据库的建立是必要的。首先,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只有行政命令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动个人征信数据的开放。其次,政府负责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能够做到自律,避免市场征信在没有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出现不规范操作行为和混乱局面。
但是,政府如果全面操作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介入到经营层面,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政府全面操作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信用信息垄断,既不能体现本行业所要求的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又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其次,从体制上看,如果由政府来全面运做个人征信系统,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不仅每年将产生数十上百亿元的财政负担,还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第三,如果由政府来全面运做个人征信系统,实际上是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到政府信用身上,国家信用将受到损害;第四,市场经济和加入WTO都要求政府进一步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如果政府介入到个人征信的经营层面,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违背的。
市场经济中所有市场要素和体系的建立都有赖于市场行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形成信用的供需机制。但是,如前所述,在目前我国个人信用数据开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信息分割,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既会出现信用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也会出现盲目行为和无序现象,这都会制约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建立个人征信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系统的最佳模式。
政府推动,就是应在借鉴各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等措施积极推动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对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予以扶持,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在当前我国信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力量,打破各数据源单位的限制,建立公共的数据平台,实现征信数据共享,为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进行信用评分和增值服务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强制部分征信数据向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开放,推动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以便从根本上消除垄断。
其次,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个人征信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当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制度,对个人征信市场进行规范。当务之急是通过信用立法,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披露和使用,个人隐私的保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征信机构能够得到全面、真实的征信数据,确保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以合法的手段进行社会化服务,确保各经济主体和个人信用评估公司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
第三,成立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在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要协调各方关系,同时要对个人信用评估公司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宏观调控,这就迫切需要成立一个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个人征信市场统筹规划、协调和有效监管。吸取企业信用评级行业不规范操作的教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尽快对个人征信行业的准入、资质条件做出要求,对个人信用评分的标准和指标做出规定,使个人征信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市场运作,就是政府建立起中央数据库后,将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个人信用评估公司或与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共享,信用建设离不开信用中国即信用评估公司从中央数据库获得原始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评分,然后服务于各经济主体。个人信用评估公司通过使用中央数据库的征信数据和建立自己的征信数据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国际上几大著名的个人征信公司都是通过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从我国的市场规模看,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最终形成5-10家具有能够做全国业务的个人信用局是比较适宜的。具有第三方属性的个人信用局的形成,意味着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征信体系的成熟。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个人征信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各经济主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