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警惕保险预期收益“陷阱”

来源:新华社 2008-05-05 13:46:55

时下,金融和保险监管部门时常会收到这样的投诉:“当初明明表示每年有超过5%的预期收益,为何实际结算时连2%的收益都不到呢?”业内专家表示,这实际上是消费者被银行和保险部门承诺或表示的预期收益所误导。   所谓预

  时下,金融和保险监管部门时常会收到这样的投诉:“当初明明表示每年有超过5%的预期收益,为何实际结算时连2%的收益都不到呢?”业内专家表示,这实际上是消费者被银行和保险部门承诺或表示的预期收益所误导。

  所谓预期收益,就是可能达到的收益。目前在市面上推出的分红保险、万能险、投资连结险中,部分承诺了保底收益,部分未承诺。但无论是否承诺了保底收益,所有投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都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并不一定如投保者购买时想像的那样“高额”。

  尽管有的银保产品提供一定的收益以及一定额度的保障,但保险不能等同储蓄,也不是基金、国债的替代品。储蓄可随时取出,而变为保险产品后,不仅收益不确定,一旦产品没有到期,取出还需要一定手续费。

  例如,万能险、投资连结险收益率的计算基础,是扣除保险费、管理费、手续费之后的现金价值,而非缴纳的总保费。如购买10000元万能险产品,若第一年需扣除各种费用约3000元,而收益率达3%,其第一年的实际收益只有(10000元-3000元)×3%=210元,而非10000元×3%=300元,因此,储户不要盲目地认为此类保险的最终收益总是大于银行同期利率。

  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银行保险产品不能盲目地听从单方面承诺或宣传,要慎重、理性。一旦发现被误导,可充分利用犹豫期退保。犹豫期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在签收保险单后10日内,感到后悔,或是对所购买的保险不满意,可以无条件要求退保(保险公司要扣除工本费).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