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一个共识、也是常识是:法律,本质上是社会公约,反映的是社会公意;政府,本质上是社会公立,代理的是社会公益。循此而观,社会公立的政府必须服从社会公约的法律,其代理社会公益不能凌驾于社会公意之上,即政府是社会公约的缔约者,并非社会
社会治理的一个共识、也是常识是:法律,本质上是社会公约,反映的是社会公意;政府,本质上是社会公立,代理的是社会公益。循此而观,社会公立的政府必须服从社会公约的法律,其代理社会公益不能凌驾于社会公意之上,即政府是社会公约的缔约者,并非社会公约外的特立独行者,其义务履行与权力运用的边界和程序由法律给定。
因此,政府践约、守法,实际上是政府的应有品质。惟有将行政义务、权力置于法律框架内,严格依法行政,行政行为才不会出现管得太宽的越位、不作为的缺位、随心所欲的错位,行政力量才会成为被规范的、可予以监督的、受到严格约束的力量,行政结果才能体现出为民用权、系情、谋利和遏制损公肥私、贪赃腐败的实效,政府建设上的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科学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等良好理念才能落地生根。
进一步讲,政府拥有践约、守法的品质,是社会法治整体向好的关键。法治国家必然要求的对法的社会一体遵循,首先就是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遵循,否则就无从要求公民个人和其他组织遵循;作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日常决策、管理、服务者,其行政是否依法,在正、反两面都具有强示范效应,会产生广泛影响力,因此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循法律又是重中之重,。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作为缔约者,所有公民对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都拥有监督、鞭策政府而防其失约、违法的权力和义务,并经此才能充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践约、守法等品质的改善、发展、提高状况,根本上取决于公民对此观念的认同、信仰、坚守程度,正所谓“民不惧官”必然导向“官治于法”。
而尽管我国政府近年在依法行政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受政令高于一切的传统行政模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等现象仍较为广泛,视人情、看关系、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等人治作风尚有市场,行政权力闯进法律禁区而滥用的情况远未绝迹———正如《纲要》所概括指出的:“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而正是这种差距,直接促使着国务院出台了《纲要》。《纲要》就是要通过政府自律与社会他律的不懈努力,使诸如非法圈地运动、城市暴力拆迁、放任劣质商品害人等伤痛渐成往事,逐步告别按领导意志决策、凭个人好恶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政令高过法令之类反常现象。
不在社会公约之外,而在社会公约当中,这是对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当如是观念普遍深植于社会之际,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基本实现之时。我们向往,我们期待,我们努力。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